失智困境1/全國患者逾32萬人 合併「此症狀」家人頭痛

失智症协会理事长徐文俊说,约5至9成失智症患者常合并忧郁、妄想、幻想等精神行为症状(BPSD),造成家人沉重的心理负担;图为示意图。(图:123RF)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卫福部统计,国内失智症盛行率达7.99%,约近8%,患者逾32万人,但依医学研究指出,其中约5至9成患者常合并忧郁、妄想、幻想等精神行为症状(BPSD)。失智症协会理事长徐文俊说,国内约8成失智合并BPSD患者,没有可送往照顾的场所,许多患者几乎都由家人在家照顾,但照顾并不容易,造成家人沉重的心理负担。

失智症患者合并有精神行为症状(BPSD),可能出现忧郁、表情呆僵、焦虑等情感症状,或有幻觉、被害妄想、被偷幻想等精神症状,甚至还有漫游、迷路、睡眠障碍、谩骂、攻击行为等行为症状。徐文俊说,BPSD定义广泛,失智合并BPSD,并非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而是病人出现精神行为症状。

徐文俊曾收治一名70多岁男子,因中风引发血管型失智症,怀疑、妄想等BPSD症状十分严重,有次太太生病在医院加护病房住院治疗,个案常跑到加护病房外,指责太太为何住在外面,是不是在外面有养男人?个案失智后,在家里收集许多水桶且装满水,家人也无法制止,怀疑可能是个案失智前曾遇到缺水情形的情感投射所致,但最后水桶中长满孑孓,家人不得不带个案就医。

台北荣总神经内科特约医师王培宁也说,临床曾收治另一名失智长者,被偷妄想非常严重,当发现自己的东西不见了,都怀疑是有人拿走,而大发脾气、心情烦躁、情绪不稳,但家人常说,「不是别人偷的,都是你(患者)弄不见的」,导致双方常爆发冲突,患者情绪更为不好。

有些失智长者可能忘记怎么用手机,询问家人后,得到的却是「这个都不会用」的负面言语,造成失智者烦躁、发脾气。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副院长郭慈安也说,这都是医疗无法侦测的,但这种情形在失智症患者家庭不断上演。

王培宁说,失智症患者有很高的比率合并BPSD,并多发生在失智症早期,因重度病人的脑力思考、行动力不佳,BPSD症状反而不会太严重,可是失智患者合并BPSD时,家属常不知如何应对。

由于失智合并BPSD个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攻击行为等,徐文俊指出,许多失智据点担心一般失智长者和合并有BPSD的失智患者在一起时,可能容易发生冲突,目前对于病情严重的BPSD患者,没有可送往照顾的场所,何况许多住宿型机构也不愿提供照顾,甚至原先入住的失智患者,也可能因此被拒收,让患者成为人球,患者家属无所适从。

「照顾失智合并BPSD个案,应由专业团队介入。」徐文俊说,许多失智病人可能身形太瘦,或年轻劳动伤到腰椎,常有关节炎、疼痛等问题,正常人疼痛会寻找方法止痛,但失智患者无法表达,也无法自行就医,家人也未必了解,这些未满足的需求,就会引起情绪变化,且治疗时还须排除会引起BPSD的药物、疼痛等,此都需要精神科、复健科等专业团队介入,

郭慈安说,国内积极推广失智症认知,在门诊愈来愈常见早期发现的年轻型失智症患者,以目前每年新增2万名失智症个案,其中约6成都为50、60岁年轻型个案;失智症是漫长的疾病,尤其在早期被诊断,或合并有BPSD症状患者,还可以存活15、20年以上,政府应要积极规画更具弹性、全面的措施,让患者得到更好照顾及协助。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