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响起红色“电波”:这盛世,如您所愿!
本报记者 宣晶
文化创新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标志,也是全国人民的期待。今晚,上海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亮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倾情起舞,这是该剧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在北京的首场演出。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着光荣革命传统,传承着红色基因,承担着重要使命。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七一”之夜的北京演出让每一位《电波》的演职人员都心潮澎湃。“带着李白的故事来到首都,就像回家一样。当今盛世,正是以李白为代表的先烈们所期待看到的图景。”剧中“李侠”扮演者、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王佳俊说,“舞台是我的战场,讲好中国故事、演好革命英雄是我的使命,希望能用最完美的演出为党的生日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向先辈英烈道一句:这盛世,如您所愿。”
优秀原创文艺作品登上展演舞台,进一步提升了上海文化原创力和标识度。自2018年12月首轮试演以来,上海歌舞团创排的这台舞剧已巡演了255场,在Z世代心中激荡出“最上海”的神韵魅力,使红色“电波”成为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界的一种文化“现象”。
“头部要基本倒平,胳膊肘再拐过去一点,腋下打开,手臂尽量舒展……”悠扬的乐声、清亮的喊声与打节拍的掌声混杂着,合奏出一首独特的奋斗序曲。昨天下午,红色“电波”回荡在北京东三环北路4号的东方歌舞团排练教室里,舞剧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与上海歌舞团演员们再度聚拢,为“七一”演出做着最后的打磨雕琢。
“《电波》是当代青年写给革命先烈的一首诗,送去我们发自内心的问候。”韩真说,“7月1日演出分量很重,我们精抠每一处细节,必须以最完美的状态亮相舞台。”只有在细节上做到淋漓尽致,再配合精致的舞段,才能使角色“立”在舞台上,让演员的每一分情绪和情感都打动观众。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超过250场,如何保持“百场如一”?上海歌舞团敏锐地发现,演员的舞台状态在高强度巡演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变化,确保“原汁原味”呈现的关键就在于第一时间自我发觉并纠正。 ◆下转第十版
(上接第一版)
“每场巡演,我和几位专业老师都坐在观众席,监督着舞台呈现和艺术质量。哪怕最后一排、最边上的群舞演员的表演出现瑕疵,我们都会及时指出,此前已有过多次小范围沟通。”《电波》执行编导吴欢告诉记者,“连续跳了几百场,演员在舞台上往往会产生一种肌肉‘惯性’,磨平一些细节亮点。我们强调每一场的‘演后评’和巡演间隙的集训,目的就是打破惯性,让表演回到第一场的最佳状态。”
据悉,刚结束在上海的舞剧季演出,演员们又扑进排练厅,力争在北京的舞台上绽放最优美的身影。“演员们上午9点多开始练功,短暂午休后一直排练到晚上七八点钟,有些演员还会主动要求加练。几位主要演员已经提前去往北京,在总编导的指点下精益求精地排戏练舞段。”吴欢告诉记者,这轮排练从序幕到谢幕打磨了每一个演出环节,从头到尾仔细梳理了每一个角色。舞美工作人员提前入驻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昼夜不休地投入舞台装台调试,在呈现最佳舞台效果的同时确保演出安全有序。目前,全体演职人员已调整好状态,等待大幕开启。
“《电波》中的每个角色都是真真切切的生命,他们的光芒照亮了党的百年历史。”周莉亚说。诞生至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先后获得“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奖杯与口碑双丰收,彰显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和时代价值。 “我们用舞剧表达爱党之情、爱国之情,歌颂革命先烈执著付出、不畏牺牲的精神。”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 “台上台下共同向英雄致敬,每一个中国人内心都有红色基因,在观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一刻被激活了。”
跨越时光长河,搭准时代脉搏,上海文艺舞台的创新脚步永不停歇。6月10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示范党课”的形式全新亮相,将优秀文艺作品与“四史”宣传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创新表达方式,用穿透人心的舞台艺术让现场观众接受了爱与信念的洗礼。6月27日,一段5分钟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短视频在朋友圈刷屏,素材源自《潮涌长三角——长三角三省一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节目》。上海歌舞团的演员们“跳”出剧场, “舞”进荧屏,用实景舞剧的形式再现暗夜里最残酷的生死较量。
据悉,上海歌舞团正筹划启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驻场演出,第一阶段驻演计划至2022年1月,累计演出近百场,创新和实践“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新模式。以探索驻场演出为契机,他们将进一步锻造经典之作,让优秀作品焕发出持久生命力,助力打造上海城市软实力。
《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何能吸引那么多Z世代年轻人“二刷”“三刷”,甚至还出现追剧的“电波迷”?专家认为,这道红色“电波”的穿透力来源于守正创新,对艺术高峰的不断追求与突破。创作者借鉴和吸收了戏剧元素甚至电影类型,运用独特的舞剧结构和肢体语汇,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表达空间,满足了市场和观众对优秀原创艺术的认同与追求。
一部好作品不仅能吸引人、感动人,更能锻炼人、培养人。韩真欣喜地发现,一些年轻演员最初排练时还略显稚嫩,现在已经承担了更重要的角色。“我们和《电波》共同见证了他们的成长。”韩真认为,文艺人才梯队培养成效显著,为探索舞剧驻场演出奠定了基础。
“演出200余场,《电波》始终带给我心灵震撼与艺术启迪。作为地下工作者,兰芬的使命是保持沉默、坚守信念、等候胜利,她用无比强大的内心与坚贞的信仰做到了这一切。”剧中“兰芬”的饰演者、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朱洁静有着10年党龄,“通过塑造兰芬,我自己也在成长,体会到建党百年的奋斗历程充满悲壮和沧桑。”今年5月28日,王佳俊在《永不消逝的电波》巡演途中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他感觉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听到新中国的历史,让他们铭记为我们搏命舍生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