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评-数字的诗人与文学的记谱法
风格练习 Exercices de style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着,周丹颖译,一人出版社,300元,散文
格诺的作品很早就被列入法国中学的文学课程,赋予当代法语活泼与新鲜度。(尉任之摄,格诺照片及签名取自wiki)
格诺的作品很早就被列入法国中学的文学课程,赋予当代法语活泼与新鲜度。(尉任之摄,格诺照片及签名取自wiki)
法国小说家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将1978年出版的《生活使用手册》献给过世不久的师友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这部小说描写巴黎一座公寓大楼九十多个住户的生活,部分章节来自1950年代佩雷克和几位朋友在巴黎查理曼街16号共同生活的经验,6栋20世纪初修建的砖造大楼合成的查理曼街16号,正巧也是笔者蛰居多年的住所。
巴黎是一座旧城,法国是一个深具传统的文明,法语更是一个文法结构异常严谨的语言,现/当代的文学潮流在古旧的框架下发生,就像试图从棚架攀生出来的爬藤玫瑰。佩雷克出生于1936年,属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作家。1903年出生的格诺则跨越大战前后,1920年代他参与布列东(Andre Breton)的前卫超现实运动,又与超现实主义者分裂。格诺执迷于数理科学,对形式、语言有着极大的探索,他的作品面对文学经典(格诺长期负责法国大出版社伽里玛「七星」经典文丛的编纂)及古典希腊哲学(他曾于索邦大学修读哲学,并旅行希腊),从古典孕生出接近口语、结构轻盈透明的文字风格,甚至不排斥游戏精神,作品如《地下铁的莎姬》(1959)、《蓝色花朵》(1965),优雅又幽默,在暗黑的战后法国恰如一道闪亮的光芒,倒是受格诺启发、比格诺年轻一截的2014年诺贝尔奖得主蒙迪安诺,反而长期耽溺在孤寂忧郁的氛围不可自拔。
格诺与超现实主义的决裂,与定居巴黎的西班牙剧作家/诗人/小说家阿拉巴尔(Fernando Arrabal)的经历颇为相似。他们肯定游戏精神,又为数学所吸引,看似天马行空,其实却结合了数字与文字,推衍出自己的文学形式与规则。曾参与后期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阿拉巴尔亲口告诉我,超现实到了最后几乎成为标新立异的目的,与真实世界完全脱节。格诺更为绝决,他用「尸体」(cadavre)这个字眼来嘲讽布列东。
巧合的是,离开超现实主义运动后,他们先后被法国的「玄想科学院」(College de ‘Pataphysique)聘为「长老」(Satrape)。玄想科学院是一个存在多年的思想组织,成员聚集在一起,用想像的科学来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玄想科学院的长老为荣誉职,人数不多却极举足轻重,格诺和阿拉巴尔之外,还有譬如艺术家杜象、剧作家尤湼斯科、达里欧‧佛、小说家艾可等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充满想像力,并在作品中提出开创性的看法。开创性也是格诺作品主要的特色之一,虽然他运用的某些手法今天看来已经有些退潮,但还原到他的时代,不但摩登,也在凝滞的艺术风气中注入一股新意。
1960年11月,格诺与另外一位玄想科学的成员、数学家佛杭索瓦‧勒‧里昂内(Francois Le Lionnais)创立一个文学研究小组,这个小组很快就演变成一个叫「欧立玻」(Oulipo)的文学团体。欧立玻也就是「文学潜力工坊」(OUvroir de LIterature POtentielle)的简称。他们试图颠覆语言、修辞的成规,像同是欧立玻成员的佩雷克的长篇小说《失踪》(Disparition),三百页居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包含重要母音e的单字,以致于语言出现新的质感与韵律,反而取代了小说情节,成为阅读中更重要的元素。
1947年问世的《风格练习》也是类似的一个作品。格诺用99种不同的风格(或叙事方法)重复描述一个相同的简单情节,这是他和友人、艺评家Michel Leiris某次聆听巴哈《赋格艺术》后的发想。这其实是一个听觉性的作品,若连续聆听法文的有声书,我们会发现重复出现的相同片段就像一个动机,在不同时态、形式、色彩、叙事角度的处理下(如不同的「记谱法」),散发出音乐的魅力。
《风格练习》的义大利文版由艾可翻译,他不但指出格诺对修辞美学价值有意的转换,更指出这本书在翻译过程中所添加的另一层语言的趣味。在法国,《地下铁的莎姬》和《风格练习》很早就被列入中学的文学课程,学生们甚至以剧场的形式诵读《风格练习》这本小书。法国的中学教育特别注重文法与逻辑,以《风格练习》所受到的重视,更可以看见格诺赋予当代法语的活泼与新鲜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