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下需积极应对汽车人才竞争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到来,汽车产业既面临着各种机遇,也面临着重重挑战。

方面中国汽车产业正面对全球经济下行、产业转型升级疫情防控常态化三重压力;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格局异常严峻,不少“卡脖子技术难题亟待攻克,比如国内汽车芯片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我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10%。

虽然产业发展面临困难,但我们仍要坚定信心,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发展的战略定位,尤其是在中国人才大开放的当下,要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积极应对国际汽车人才的竞争。

一是海归4.0时代或将到来,需积极应对国内人才“出海”新趋势

多年来,我国汽车出口总量始终徘徊在100万辆左右,不到全国汽车总销量的1/20。面对巨大的国际市场,以吉利、长城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车企正按照既定的战略和战术“走出去”。中国汽车产业要想由大变强,人才是关键。如果没有国际化人才支撑,车企的国际化之路将困难重重。那么国际化人才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一个值得期待的海归4.0时代正在到来。

根据《产业变革下的汽车海归精英发展环境研究》,在海归1.0时代,汽车海归精英曾一度被我国汽车产业和企业“神化”;海归2.0时代,大部分汽车海归精英从“被通才”向技术领军人回归;海归3.0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汽车海归精英角色多元化,有许多人从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化为创业者。随着产业的变革和中国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以及中国逐步开始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海归4.0时代即将到来。

在海归4.0时代,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人才战略举措是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美国、日本和欧洲汽车产业集聚区设立研发中心和商务部门等机构,吸引当地人才加盟。与此相伴,还有可能出现两种过去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一是海归“归海”,预计会有海归将我国汽车产业的领先技术带到海外、加盟跨国公司,即我国成为技术输出国;二是我国汽车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后,其人力资源将进行全球配置,预计会出现大量非华裔员工来华工作的现象。

笔者认为,在中国车企加快国际化的当下,一定要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思路,做好人才的国际化工作。

二是新一代海归人才崛起,经验传承与培养成当务之急。

在海归3.0时代,一批年轻的海归精英回国创业,如今已成为我国汽车业的一支新生力量。他们以70后、80后居多,大多在2000年前后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当地跨国公司工作,拥有数年工作经验,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本,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新一代海归人才的知识更新快、对外交往更主动,是目前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层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曾在跨国公司工作,与全球顶级汽车人才共事交流,具备了感知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潮流的能力,对于助推我国汽车产业和企业发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近年来汽车企业聘用的毕业于国外大学的年轻人也大大增加。与国内同龄人相比,这些海归的最大竞争力是对国外社会的理解更直接、接触更深入,以及由于出国后必须面对陌生的环境,相对更独立、更主动。

随着新一代海归人才崛起,笔者认为二代人才的经验传承与培养成当务之急,“大海归”要做好“传帮带”,培养集聚更多优秀的年轻海归人才。在这方面,银轮股份的做法值得借鉴,企业将二代人才的传承和培养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提拔新一代海归担任要职,以“传帮带”、商学院、互相交流、老师讲课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

三是吸引跨界领域国际化人才,助力汽车产业腾飞

近年来,随着产业向“新四化”发展,智能汽车领域涌现不少跨界者,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巨头纷纷与车企合作。在智能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共识,传统车企与高科技企业合作,有望弥补其在软件积累方面的不足,从而加快转型步伐,进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持续整合。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培养更多跨界跨领域的国际化人才,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跨界跨领域的人才具有复合型技能,大多对汽车和智能网联领域都有较充分的认知,对硬件和软件都较为精通,甚至对商业模式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将是未来推动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对我国汽车行业来说,加快集聚、培养和使用跨界跨领域的国际化人才,既是责任更是使命。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