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难解气候的旱

(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中南部水情吃紧,经济部近日重提水库计划,包括新北双溪苗栗天花湖及台南南化(第二水库)等3座新水库,并进行全台7座水库坝体加高以「因应气候变迁加剧」以及「百年大旱」。

百年大旱的说法不知从何而来? 以水库作为因应气候变迁的方案,是否真有必要也有疑问。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所兼任研究员汪中和认为,兴建水库弊多利少,应提高农业用水灌溉效率、提高工业用水回收及循环比例等,才是正途。

如果要因应气候变迁,首先应有科学调查。英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一份气候变迁对水库的影响与因应报告,内容长达178页,台湾没有这类报告,显见政府对于气候变迁的认识有限。「气候变迁」对于经济部而言是推动水库建设的「说词」,而非真正的理由

面对气候的变化,政府很快提出大刀阔斧的水库建设作为开源方案,节流部分则从农业下手。10月中经济部和农委会预警公告停止灌溉桃竹苗地区农田,1.9万公顷即将收获的水稻因而枯死。极端气候下,因应水资源短缺问题应该更多元,从供水与用水面思考,并依据「共同但有差别责任」的原则,来公平合理地在不同用水端分配责任。

在供水面,农业用水虽然最多,为7成,但水源的67%来自自然的河川,3成来自水库与坝堰,其余4%来自地下水。对照地形粮食习惯相似的日本有将近9成的灌溉水来自河川,另外1成来自农地蓄水池,完全不需要水库挹注水源,或许面对农业的用水需求,改善河川水质与停止填埋埤塘是更好的方法。

工业用水虽较农业少,但使用过后的工业废水无法回归自然。目前台湾对于工业废水的管制仅止于设定排放标准,无法确保河川水质。前内政部长鸿源提出兴建60座污水处理厂愿景,是产业界因应缺水应承担的责任。

民生用水方面,道路与建筑的涵水潜力公园绿地海绵化湿地化等「藏水于民」的水调适方案要被看见,对于节水家庭、公司的识别与奖励,应该是水公司可以做的。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2015年到2020年「可能分别都是纪录上最热的6年」,极端气候的未来已经来临。首当其冲的水利部门也许更需要提早因应做个具有气候视野的机构,不能再以大建设,甚至是传统的水库建设思维应对气候变迁的冲击。在行政院组织改造之前,请水利署当个看守部门,耗费大笔经费的建设可以考虑少一点。(作者谢英士为环境品质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郑佾展为副秘书长高思齐为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