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律沦「少年犯罪保护伞」?资深社会记者点出重要盲点

国三生割颈案发生后,未成年涉犯杀人罪是否应该顺应民意「从严修法,惩治恶性重大少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方向。画面为众人在会场外放出象征祝福与思念的气球,为枉死的国中生走完最后一程。(图 / 王扬杰摄)

新北市去年惊传校园喋血案,国三男学生因故遭同学持弹簧刺颈、捅胸,最终伤重不治,震惊社会。事发后,针对未成年涉犯杀人罪是否应该顺应民意「从严修法,惩治恶性重大少年」、国家法律挨批保护坏人等议题,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资深媒体人戴志扬就提到司法制度存在的最大盲点。

事实上,2023年5月《少年事件保护法》4次修正后,司法界与检警全都乱了套,此则基于少年法庭已不再拥有强制力,去处置逃学或逃家的偏差少年,反倒让他们可以更大摇大摆地游走在犯罪环境;若要压制犯罪,检警恐将面临更严苛、绑手绑脚的环境。

在新制度下,触法少年在开庭审理前,要先由少年调查保护官调查品格、身心状况、家庭与行为动机,了解触法原因;若年满14岁且触犯最轻本刑5年以上,才裁定移送检察官,起诉后再移至少年法庭审理及判决。

问题的盲点在,全台各级法院根本极度缺乏少年调查保护官,面对全台每年超过一万名少年触法者,每个人的背后,都不是只有家庭与学校那么简单,多数都掺杂了同侪、帮派或犯罪团体在背后影响及操控下指导棋的因素,孩子面对少年保护官时,能否「实话实说」?保护官又能否真实的查出,并实际了解触法少年「真正的底」。

过去法官、检察官、警察始终都无法做到「从根挖出」触法少年真实的一面,现在却要依靠区区少数「辅导人力」,达成对触法少年「正本清源」的理想,司法警察单位只能大叹,「说规说,做还是要做」,只能睁一眼闭一眼,等着他们犯案一次抓一次。

黑帮所聘用的律师顾问,更是如获至宝,可以预期,未来更会想尽办法游走法律边缘,抓着这个对少年的有利法则,大举前进校园寻找未满14岁的少年吸收新血。造成的苦果将是,「犯罪年龄层会愈来愈低。」

不过依照过去以及现在经验真实状况,进入矫正学校的后回归正常生活的触法少年寥寥无己,在「天时、地利、人和」下,少年杀手「廖国豪现象」,可预见将会扩大蔓延,成为台湾治安上的最大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