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铗蠓靠吸血繁殖 应避免被叮咬
小黑蚊学名「台湾铗蠓」,但牠其实不是蚊子,大小约1.4mm。陈锦生说,小黑蚊体型约仅「1粒芝麻」而已。(陈锦生提供/曹婷婷台南传真)
「小黑蚊」台湾铗蠓蔓延全台,吸人血繁殖,除18℃以下无吸血活动,其他日间时段均可能有吸血行为发生。长期研究台湾铗蠓的中兴大学昆虫系教授杜武俊指出,小黑蚊不吸血就无法繁殖,因此做好个人保护工作,避免被叮咬,阻断其繁殖的血源才是根本防治之道。
杜武俊表示,台湾铗蠓为一种小型的本土吸血性昆虫,俗称「小黑蚊」,属双翅目、蠓科、铗蠓属昆虫。1913年由日本昆虫学家Tokuichi Shiraki在台湾中部发现命名。早年为台湾村落普遍发生物种(好发于山脚区),近年来全台各地猖獗危害。
他说,因俗称「小黑蚊」,才让许多民众误将蚊子与台湾铗蠓混为一谈。原本仅在农村活动的台湾铗蠓,随交通频繁来往,逐步蔓延全台,其吸血骚扰特性,影响人类生活品质,也影响地方观光产业发展。
杜武俊也指出,台湾铗蠓因无明显寄主搜寻行为,导致活动范围不大,危害亦局限于小区域。目前密度调查仅能以人体诱集法进行,像是扫网、灯光、色版、气味等方法,都无法顺利捕捉虫体。
他表示,根据研究,雌性台湾铗蠓吸人血后进行繁殖,幼虫主要孳生在潮湿土壤表面,过去有人认为去除青苔就可防治,但后来发现幼虫竟在没有青苔的环境下也能成长,成虫则隐匿于地表裂隙、落叶、枯枝下方,防治困难。
杜武俊强调,台湾铗蠓虽嗜吸人血,但不会传染疾病,若避开其危害的地方,个人穿着长袖衣裤、鞋袜,或使用含敌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等有效成分的防蚊产品,落实个人防护,除可避免被叮得发痒难耐,还能阻断小黑蚊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