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蚊叮满「肿得跟XX一样粗」 嗜吸人血台湾铗蠓超恐怖

▲小黑蚊肆虐全台,咬到痛又痒,小腿肿得快像大腿。(图/东森新闻,下同)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炎炎夏日加上连日大雨,小黑蚊肆虐更加猖獗,日前传出有民众10分钟内被叮咬36包,双腿红肿相当可怕。中兴大学小黑蚊专家杜武俊教授表示,小黑蚊嗜吸人血,加上民众少接触,不习惯小黑蚊的唾液,「许多人被叮的症状确实会比被蚊子叮的反应还严重。

小黑蚊叮咬民众事件频传,有民众小腿遭小黑蚊叮咬,肿得几乎快跟大腿一样,日前台湾昆虫学会接受农委会委托,执行小黑蚊防治宣导计划,建置「小黑蚊资讯服务中心」,提供民众有关小黑蚊相关资讯及宣导。

什么是小黑蚊?小黑蚊不是蚊子,是台湾本土的吸血性昆虫「台湾铗蠓」,生物分类中隶属「蠓科」,体型只有芝麻一半大,雄虫不吸血,羽化后只吸露水或花蜜雌虫嗜吸人血,几乎不吸其他动物血。

小黑蚊常出现在什么地方?小黑蚊肆虐危害,已有很久的历史,早期主要猖獗于台湾中部地方,但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及国人户外休闲活动的盛行,疫情逐渐扩及全国。幼虫栖地是潮湿、有光照,且孳生需光合作用绿藻、绿藻等藻类的土壤地表。

例如竹林花圃花台绿地菜园边沟边坡树下等。而成虫交配后,雌虫会在人群活动频繁的光影交界处,等待吸食人血,例如树荫下走廊、凉亭、庭院游乐场庙口等。

哪个时段最多小黑蚊?小黑蚊习性低飞,飞行高度约1公尺,成人被咬部位多于小腿、手肘等,孩童皮肤裸露处也必须注意。另外,小黑蚊在白天时段都有可能吸血,尤其以上午11点到下午3点是吸血的高峰期,民众应尽量避免外出。

幼虫孳生场所最可能是成虫发生的热点,小黑蚊活动区域局限于栖息地附近数十公尺范围,民众应避免去高密度地区。小黑蚊不会主动搜寻人类,平时隐匿于栖地,待有人靠近,感应到人类气味,才会起飞前往吸血。

被小黑蚊叮咬会出现什么症状?被小黑蚊叮咬后的状况因人而异,红、肿、痒是常见过敏反应,应避免搔抓,以免间接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或蜂窝性组织炎,可以冰敷、冲冷水、拍打叮咬处、涂抹药膏等方式止痒。

如果不小心抓破皮,或是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则应尽快到皮肤科就诊,一旦有了伤口,可能继发性感染,或造成过敏症候群,引发血管炎、发烧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蜂窝性组织炎。

皮肤较敏感的民众在消肿后,可能会出现一块块深凸起的「痒性丘疹」或「痒性结节」,若想恢复正常肤色,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有些民众要靠打消炎针,凸起部位才会渐趋平缓。

怎么预防小黑蚊?民众外出穿鞋袜长袖裤、户外活动时保持移动,以及每隔一段时间补擦蚊液。此外,由于小黑蚊体型小,民众可以在居家装设55 目以上纱门纱窗,或在设施周围装设1公尺高、55 目以上的纱网,就能有效阻挡小黑蚊。

此外,专家也提供防范5口诀,包括「户外活动时保持移动」、「补擦防蚊液不离身」、「装设细密纱门纱窗」、「避免去高密度地区」及「吸血高峰时段避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