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再生农业共创永续未来
「再生农业」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为碳权交易布局。(图片来源/pexels)
台湾以2050净零排放为愿景,而国际间提倡之「再生农业」被证实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可为碳权交易布局;对此,台湾农委会也仿照「再生农业」,携手行政院成立的跨部会「净零排放路径专案工作组」、农委会及科技部,打造「负碳技术工作圈」,再加上民间团体齐心协力,一同为碳权交易布局。
「传统有机农业虽能减少排放,却忽略了土壤友善的耕作方式,使土壤有机碳流失。」台大农艺系名誉教授郭华仁指出,因应气候变迁,国外学者罗岱尔研究所提倡「再生有机农业」,着重免耕犁、覆盖作物、轮作等操作,以明确增加土壤碳封存。台湾目前尝试多元化方式,农民逐渐实践再生农业,如新竹新丰乡的农夫吴建良引进先进设备,实施免耕、覆盖作物等方式。
再生农业在台湾不仅适用于旱田,选择水稻田采用免耕方式,同样有助于土壤健康,减少病虫害。例如,台湾曾推动的「省工栽培」模式,是在水稻收割后,保留稻草头形成洞口,种植旱作,可大幅减少土壤扰动,同时有助于固氮效果,减少氮肥施用与N2O排放。此外,鼓励不烧稻草、使用稻草分解菌,进一步增加土壤碳。政府也补助农田休耕,搭配绿肥种植与草生栽培,促进农民使用剩余资材制成的有机肥料,实现循环经济。
世界银行指出,全球碳定价机制逐渐主流化,自愿减量成为市场趋势。目前,全球有 61 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碳定价;其中,35 个国家实行排放交易系统,覆盖全球 GDP 的 40%。台湾农业部门积极参与碳交易,推动自愿减量与强制盘查登录,预计 2025 年前启动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制度。
农业节能减碳贷款、产品碳足迹标签、温室气体抵换制度等政策配套也积极进行,以减轻农业从业者的成本负担。这些努力旨在建立低风险、低碳排和新商机的农业体系,实现永续经营,体现出台湾农民共同打造再生农业与碳交易的未来,也不忘2050净零排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