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最完整陆域动物红皮书大公开 这几种动物最受威胁

文/ 林慧贞 制表/ 柯皓翔 图片提供/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耗费两年,首次完整盘点国内617种生存可能受威胁陆域脊椎动物,发表台湾版的红皮书总计15种生物被列入最受威胁的「极危」,其中台湾狐蝠全台可能剩不到50只,比台湾黑熊还要少,再不保育就要灭绝;淡水鱼和两栖类则因气候变迁、水污染栖地破坏,生存受胁比例最高。

▲台湾狐蝠在台湾评估不到50只,受胁情形比台湾黑熊、石虎都还要危急。(图/郑锡奇摄)

气候变迁、栖地破坏是威胁主因

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红皮书,是全球生物保育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次特生中心首次完整采用IUCN评估方式,再依据本土环境,调整评估程序,617种动物分成五种类群,包括哺乳类80种、鸟类316种、陆域爬行类89种、两生类37种和淡水鱼类95种。

其中鸟类、淡水鱼类之前已经做过评估,这次是再版,陆域哺乳类、陆域爬行类、两栖类则为首次出版。

总计105种动物被列为极危、濒危、近危,占评估量16.9%,又以两栖类及淡水鱼类最严重,包括南湖山椒鱼、竖琴蛙、兰屿吻𫚥虎,以及饕客最爱的日本鳗鲡等等。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员杨正雄表示,台湾的趋势和全球一致,两栖类和淡水鱼生活范围离不开水,对近年的气候变迁更为敏感,人类竞逐水资源、破坏栖地也是主因,且两栖类及淡水鱼类生活范围广,国家划设的保护区实际上难以保护。

鸟类则是红颜薄命,因外型艳丽,经常被不肖业者捕猎;爬行类虽然受胁比例最低,却严重缺乏监测资料,此次评估中有将近三成物种资料不足,居所有类群之冠,显示台湾需在爬行类投入更多资源。

▲鸟类因外型艳丽,经常是不肖业者的目标。图为黑嘴端凤头燕鸥。(图/何瑞旸摄)

台湾狐蝠告急,评估剩不到50只

名列极危类别哺乳动物则有台湾狐蝠和欧亚水獭,其中台湾狐蝠是台湾特有亚种,特生中心评估数量剩不到50只,受胁情形比台湾黑熊、石虎都还要危急。

特生中心动物组组长郑锡奇表示,绿岛是台湾狐蝠主要栖地,早期曾高达上千只,但早期被山产店业者滥捕,加上栖地破坏,「2005年去调查只看到3只」,近年在龟山岛发现20多只的族群,但这么少量到底能否能维系族群生存,还是未知数,情况相当危急,希望民众尽量不要登岛打扰。

▲台湾狐蝠在台湾评估不到50只,受胁情形比台湾黑熊、石虎都还要危急。(图/郑锡奇摄)

透过红皮书建立管理政策

红皮书出版后工作才正要开始,特生中心表示,之后约每5年会再进行评估,透过科学数据,可比对物种受胁程度变化、趋势,找出原因加以改善。

例如比对2004年和2016年相同鸟类受胁程度,发现情形有所改善,进一步分析是因森林受到保护,人为猎捕也减少;但以湿地为主要栖地的候鸟,受到东亚湿地缩减影响,族群数也快速下降。

花莲常见的环颈雉这次也在极危行列,特生中心副研究员林瑞兴解释,早期民众饲养高丽雉,随意放生,造成本土环颈雉基因受污染,因此名列极危,但到底目前基因污染状况如何?和前几年研究相比有无差异?若污染情况减缓,是否移出极危名单?这些都需要再深入研究,才能建立管理政策。

杨正雄强调,红皮书客观呈现科学数据,「但不是所有极危动物,都直接列为保育类动物」,保育政策必须考量保育成本、社经因素等等,例如野生日本鳗苗近年数量下降,但鳗鱼是重要产业,若直接列保育动物会冲击产业,需进一步讨论。

开放CC授权,人人都为保育尽一份力

此次红皮书同步出版中英文,且采CC授权,民众只要注明出处即可自由运用,全文也会在「台湾生物多样性网络」网站公开。

杨正雄说,此次能完成红皮书,除了特生中心20年来累积的调查成果,也大量仰赖民间资料,例如学界研究报告、公民自主成立的路杀社等等,希望这份红皮书也能连结更多力量,为台湾环境尽一份力,「我们造成动物灭绝,但可以救牠们的也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