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台法案 小心中美护栏决堤

(图/美联社)

美国众议院日前通过《台湾国际团结法》,重申联合国2758号决议未涉及台湾代表权的问题,若相同版本在参议院通过,将送交拜登总统签署。无独有偶,本月中旬众议院通过的《2024国防授权法案》也包括《诚实地图法》,要求国防部的地图将台湾与中国做区隔标识。短短1个月内,美国国会推出两项挺台法案,但北京并未升高反制力道,预料与对国会、政府区别对待的策略有关。

早在1980年代,中共领导人邓小平就曾说,美国国会在台湾问题上扮演「很坏角色」,说明北京很早就意识到,不会幻想美国国会的对台立场会靠向自己,只要稳住白宫、国务院等行政体系,一中政策基础都不会出现动荡。因此,直到川普任内《台湾旅行法》在国会通过前,北京基本都能冷处理美国国会五花八门的挺台法案,因为这些大部分是政治游说转化的成果,本身也是美国国会政治生态的组成部分。

但2018年通过并生效的《台湾旅行法》成为转捩点,此后北京更倾向于把美国国会对台动作与行政体系捆绑,并界定为「广义的美国政府」对台立场倒退、虚化一中政策的依据,并展开对等反制。去年裴洛西访台即是例证,尽管拜登政府澄清无权替裴洛西做决定,也在台面上下劝阻,但中方仍视裴洛西的众议院议长身分为「美国官方代表」,并展开激烈军事、外交的反应。

不过,自去年峇里岛「拜习会」之后,由于华府一再向中方重申不支持台独、坚持三公报、延续一中政策等立场,双方在台海议题上的「护栏」基本建成,且并没有因今年初的气球事件而受到明显影响。5月苏利文与王毅在维也纳会谈、6月布林肯首次以国务卿身分访问北京,相信双方都一再明确了彼此的立场和底线,并愿意在台海议题上管控分歧。因此,北京在「听其言、观其行」的基础上,对美国政府、国会体系的区别对待政策,出现了恢复的迹象。

事实上,早在4月新任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在加州会见蔡英文总统的过程中,北京或许已感觉到美方行政体系保持距离的态度,因而美方此次处理方式应有助于美中恢复政治互信。同时,日前美国国务院网站有关台湾的页面中,刻意删除了所有涉及台湾是国家地位的文字表述,而讽刺的是,这恰好与美国国会要求行政、国防部门突出「一中一台」的要求南辕北辙。

美中的台海护栏的确在加高,但问题是,拜登政府任期只剩1年半,随着美、台2024大选临近,美国国会反中派的挺台动作只会愈来愈多,美方行政体系能否撑得住,实在成疑。就像地震后的堰塞湖一样,一旦水位升高、水压加大,就要面临溃堤的风险。(作者为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