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报延迟 确诊数降不代表疫情趋缓

林先

大公学院教授林先和,毕业台大医学系,并于2005到2009取得美国哈佛大学公卫学院流行病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别是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结合传统流行病学方法与传染病动态传播数理模型方法。

近期本土疫情爆发,在检验量能与通报延迟下出现「校正回归」的现象, 一度引发各界热议,近来确诊数有上有下,指挥中心一度说趋缓,现又表示有点上升。台大公卫学院教授林先和表示,在检验量能与通报延迟影响下,用每天趋势来解读变得不容易,比较不受检验量能或通报塞车影响的方法就要回到发病日来看,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最近一周才发病的个案都还没进入疾管署资料库,如果用发病日来看疫情,一定会发现最近几天的个案数目是下降的,但这不能解释为疫情趋缓。

林先和说,数字虽然会说话,但是人人解读却大不同。根据疫情监测原理与判读,当疫情快速发展时,疑似个案突然大增,检验速度可能无法一下赶上,资料进来时间点会有延迟是很常见的。双北从5月15日升到较严格的三级警戒,但15日之后确诊者还是有传染给家人的可能,家人成为下一波约5到6天,传播下来到症状出现潜伏期又要6天,因此发病高峰大约会在5月底,但除非能改进通报延迟的问题,否则6月初回头看5月底的发病个案是否为高峰才较准确。

林先和指出,快筛阳性率下降不代表疫情趋缓,单纯只看每日阳性率是比较危险的做法,毕竟要看筛的是什么样的人,以双北来看,3%、5%都是很高的数字,然而关键是阳性报告要怎么让确诊者及时知道,这样个人与接触者就会先做好相关防疫措施,就算后续有延迟,影响也就不会那么大。

目前通报数字势必小于实际的感染人数,因此国内疫情仍属严峻,林先和强调,民众仍需维持高度警觉,在疫情趋缓之前,持续维持高强度防疫行为,尽量待在家中,减少家人之外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