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书-出租车管理应学台湾

图为Uber示意图。(本报资料照片)

随着UBER、「快的」等「专车」服务的兴起,大陆计程车这个行业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大陆交通部门近日表态「专车服务是创新」。可以说,「专车」的兴起,大有闹场的味道。

「专车」到底可不可以有呢?从台湾经验来看,「专车」不但可以有,而且问题的根源不在「专车」,而在计程车牌照被垄断上。

上世纪80年代,台湾计程车必须靠行,司机每月不仅要交给车行2000元管理费,而且要交10万元的牌照使用费。但是牌照垄断和短缺带来诸多矛盾。1986年台湾开放个人车行,1998年全面放开计程车牌照申领,个人牌照不再受限。从此步入良性轨道。

既然台湾可以打破计程车垄断经营管理模式,大陆为何不可以?笔者认为,在深化改革的当下,遵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规律,就应该让既得利益集团舍弃既得利益,打破计程车垄断经营权的局面,并学习台湾的有效做法,设置个人进入计程车行业准入条件,放开市场。这样一来,计程车行业将重新洗牌,计程车司机不用交高昂的规费,启动了市场,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公平。

众所周知,当下计程车公司垄断经营权,计程车司机每月不得不为资本缴纳不菲的规费,资本分配社会收入太高,而劳动者──司机分配的收入太少,这种收入分配模式很不公平,而且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政府面前,司机不堪规费压力,纷纷上访、罢运,政府不能熟视无睹。

「专车」是市场鲇鱼,它的闯入,倒逼打破计程车垄断经营局面,而不是为了继续维护计程车的垄断经营局面,对「专车」喊打。但是,如果政府部门为计程车公司发放牌照「吃」了利,不愿打破垄断,甚至继续维护计程车公司的利益,以执法名义打击「专车」,那就要拷问政府是如何坚守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