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不可不知-台湾碳权交易所真能帮企业减碳?如何创造三赢局面?

田建中

田建中小档案

为达成国际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以及配合政府气候变迁因应相关政策,国内在2023年8月成立了「台湾碳权交易所」(以下简称碳交所),期以建置公平、效率及公开之交易平台,帮助企业降低碳排放。究竟碳交所如何引导企业实现净零,并让台湾与国际接轨,打造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三赢的局面呢?

短期着重培育碳盘查人才

中长期引入碳权交易

碳交所是由证交所与国发基金合资成立的新公司,透过国内碳权交易、国外碳权服务、碳咨询和教育宣导等服务,拟定短中长期计划,协助企业踏上2050净零排放的道路。

碳交所总经理田建中表示,短期规划上,除了提供碳权咨询、教育宣导外,同时也要稳固基础,也就是帮助企业进行碳盘查,他打趣形容道,减碳就像减重,后者要先记录体重,前者则要事先做好碳盘查,企业可借此掌握各部门与生产要件的碳排量,进一步制定减碳计划。

不过台湾目前缺乏碳盘查人才,田建中表示,碳交所接下来会与相关组织或大专院校合作,开设有关碳盘查、碳中和与碳足迹等课程,积极培育足够人力为企业提供减碳教育与规划。

至于中长期将逐步导入碳权交易,并依循环境部的规范规划完善的交易平台,田建中也指出,成立碳权交易所的国家不只台湾,邻近的日本、韩国、中国、新加坡、印尼等也有相似的机构,因此接下来也会引进国外的碳权,让企业购买碳权时有更多元的选择。

碳权第三方验证不可少

寻求官方渠道获取正确资讯

既然净零排放是国际共识,碳交所的碳交易机制势必也要与国际接轨,田建中分析,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分为两大类,其一为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ETS),采用「总量与交易」(cap and trade)的做法,碳排放超过政府制定标准的企业,必须向表现优异的企业购买碳权,最后拥有碳权的企业会愈来愈少,碳权交易的金额也会随之升高,达以量制价的效果;另一种则是以价制量,也就是由政府规范企业排碳须课征的费用,台湾将于2025年采用此制度。

而碳权交易所成立后,碳权概念股也在国内投资人之间掀起热潮,但大家真的清楚手中握的是真碳权吗?田建中提醒,投资人出手前千万要睁大眼睛看清楚企业是否有经第三方机构验证。

他解释,现在企业要取得碳权已有严谨机制,企业首先要进行相关规划与确认制度,计划实行后须再找第三方机构来查验,确定符合外加性、永久性等标准,才得以向主管机关申请碳权。举例而言,如果企业只是买下一片原本就存在的森林,是无法取得碳权的,必须植树造林才符合资格。

眼看净零排放的终点线越来越近,许多企业对于温室气体减量充满「碳焦虑」,田建中认为,企业可以透过环境部的「气候公民对话平台」寻求协助,从官方管道获取正确资讯与建议,再来制定节能减碳的因应策略,一步步稳健朝净零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