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垃圾灾难 foodpanda、麦当劳减塑大作战
手里拿着耗资上亿元研发的全纸容器,中华纸浆纤维材料事业部总经理陈瑞和说,随着全球限塑政策演进,将带起新一波包材革命。(摄影者:陈宗怡)
疫情以来,外送成为消费者的日常,但这背后,却引发新一波垃圾危机。
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估算,台湾今年5月和6月,六都的纸容器和塑胶容器总量为1万8千公吨,较去年同期高出近15%。其中,新北、台中、台南与高雄皆增2成以上。
去年,台湾首度迎来人口负成长,但废弃物却不减反增,每个人丢的垃圾越来越多。环保署统计,全台一般废弃物年总量约987万吨,为有统计以来的新高,其中,餐具垃圾成为极大的环保隐忧。
这表示,即便政府长年以来提出垃圾源头减量、减塑等环保政策,但要真正落实,并让消费者动起来,仍有一段距离。
如今,包含外送平台、餐饮品牌、餐盒制造厂商等,纷纷展开新行动、提出解方。
我们发现,这不仅是一场业者、政府和消费者间的角力,更在这过程中,碰撞出人类未来生活样貌的新想像,也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foodpanda揪业者减包材
友善环境,就补助行销资源
第一站,我们独家专访全台最大外送平台foodpanda,他们联手环保团体「RE-THINK重新思考」,推出环境友善店家评选计划,店家只要通过审查,将获得平台行销资源,增加曝光度。第一波名单于10月公布。
外送垃圾源头和环保组织,如何开启合作?
「一开始,我们双方并没有交集。」该外送平台公共事务协理郭昕宜坦言,随着垃圾议题增温,身为外送平台,有必要做出回应,因此去年主动邀约合作发起净滩活动,没想到,却碰了软钉子。
重新思考创办人黄之扬解释:「外送平台既然要做环保,就应该从源头减塑,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合作破局,该平台自己找方法,后来推出环保餐具礼盒,鼓励民众带餐具出门,却让郭昕宜被好友斥责:「这是假环保!」朋友说,因每个人的家里都有餐具,这么做反而浪费资源,她才恍然大悟,环保方案得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于是,他们再度与黄之扬搭上线。首先,在平台上合作执行全台最大规模的回收素养调查,以理解消费者样貌,在短短一周内收集3万7千份问卷。结果发现,有近7成民众答错资源回收的分类,比如,许多人都搞不清楚:电子发票能回收吗?橡皮筋能回收吗?
进一步,他们更在问卷中看见,有8成4的民众愿意支持环境友善店家,但如果要多付费用,仅剩7成5的人愿意,其中近一半的人,不愿意多付超过10元。
花半年沟通第一线餐厅
标准订太难、太简单都不行
眼看消费者的习性一时难改变,他们决定用平台力量,展开环境友善店家的评选,鼓励店家减少外送的包装材料,以此唤醒大众对环保的认知。
为此,他们花了半年拜访各餐厅,了解第一线的心声。
「很多店家就呛我们说:这怎么可能!超级凶……,」他们回忆,不少业者劈头就质疑,改变包材不仅会增加成本,影响员工的作业习惯,更有可能因包装问题,引发消费者抱怨,反而冲击品牌。
他们不断沟通,并从中调整评选内容。比如,建议店家在外送包材上不使用胶带、橡皮筋,可转换容器密封的方式。黄之扬解释,标准订得太难或太容易都不行,得找到中间值。「推动环保,是持续找到交集的过程。」
「我们是站在天平的两端,即便倡议环保,也得考量店家和消费者。」郭昕宜坦言,火锅业者为了保持品质,外送需要使用塑胶袋、塑胶绳和纸碗,要更换做法不容易,因此这次参加评选业者以非汤水的轻食和便当为主,「但至少有了一个开始,就有机会。」
他们期待的是,借此鼓励店家积极思考环保方案,当参与的家数越来越多,就有机会扭转消费者思维,愿意支付更多成本,打造出环保外送平台。
但合作双方都告诉商周,这还不够,下一步想的是:有什么方法能取代纸容器和塑胶容器?有没有可能在外送产业落实「循环容器」?
过去,foodpanda曾与少量店家合作测试,让外送餐点使用循环容器,却因为「逆物流」问题而卡关。其中,最难的是如何让消费者愿意改变习性、自行归还脏的餐具,并跨越重复使用的心理障碍。
挑战虽大,但容器循环可说是外送、外带垃圾减量的治本之道,业界仍前仆后继。
麦当劳推共享饮料杯
在台南试行,用户可赚优惠
第二站,我们来到台湾麦当劳,他们就正在进行一场社会实验。
9月中起,麦当劳与循环容器租借新创公司「好盒器」携手,在台南试行循环杯自助租还站服务,民众可透过设在3家餐厅外面的机器,租借和归还杯子,获得优惠奖励,以此进一步带动台南60多个租还站点的使用风气。
「这是共享概念,能真正解决消费习惯的痛点,这才是未来!」麦当劳采购部经理廖乔伟解释,全球麦当劳针对环保订有统一目标,包含包装拿到森林认证、餐厅得做好回收等,台湾市场早就达标,但疫情下却也发现垃圾问题越来越严重。
近两年,包含统一超和全家等业者,都与好盒器携手,让民众可租借杯子买咖啡,但因仅限单点合作,成效很难彰显。
原来,目前的使用模式是:消费者在柜台旁的机台租借杯子,使用完毕后,再回到店里归还。「如果未来每个店内都要设立机台,有这样的必要吗?消费者会觉得便利吗?」他问。
为了找到方法,麦当劳整整花了1年研究国内外案例,发现症结点在于:缺乏共享模式。他认为,唯有透过设立户外机台,连结商圈业者的力量,才能增加循环容器的使用率,带动全新消费模式。
他们找上在台南深耕多年的好盒器团队,并主动与台南市政府沟通,协调在户外设立机台。「这就像是YouBike,当初也是小规模测试,但一旦站点够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就能吸引更多人来使用。」廖乔伟说。
但,要在户外动工并不容易。「我们找环保局、建管处、工务局、警察局、里长、大楼管委会一起来会勘,盘点所有细节,包含机台要放哪里最有效益?电线会不会绊倒路人?机台风吹日晒会不会坏?」他回忆。
户外设点结合商圈
员工当大使,宣导安全性
过程中,随着疫情爆发,有人质疑,民众对循环容器的接受度会下降。麦当劳则认为,这只是宣导不足,因市面上许多餐厅和小吃店皆使用非一次性餐具,而机器内的循环容器是经过工厂清洗和消毒,理论上应无安全疑虑。
为了降低外界疑虑,麦当劳对门市进行教育训练,教导员工如何鼓励消费者加入环保行列、并熟悉该机器操作。「每个员工都要知道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第一线的员工才能成为我们的环保大使。」廖乔伟说。
该模式才刚上路,就吸引其他地方政府跃跃欲试。廖乔伟认为,各县市应循序渐进,先进行小规模测试,比如,在热门商圈或在商办门口设立机台,让该区的外送和外带服务,都能使用循环容器,民众也方便租借,一点一滴改变。
他的想像是,未来,若各地实施范围越来越大,租还系统能相互连结,还能发展异地租还新服务,让跨县市上班的民众更方便。
然而,共享模式的挑战在于,各大餐饮零售业者得仰赖第三方容器租借平台,但目前,台湾具规模者仅有「青瓢」和好盒器两家,前者专攻大型活动租借,后者在全台约一百个合作店家,其产能和容器回转率将成难关。
中华纸浆研发全纸容器
饮料杯封口不但零塑还防油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最上游端的餐盒制造商,看他们是否能从源头做出革命性产品。
永丰余旗下的中华纸浆,费时5年、耗资上亿元,研发出全台首创的全纸容器,包含纸杯、纸餐盒等,就连饮料杯上面的一层封口,都能用纸张做。相较过去,市面上的纸容器因为上头有一层塑胶淋膜,完全回收困难,反成为环境负担,华纸的全纸容器,则标榜可防水和防油,使用后可丢入一般纸类直接回收。
根据他们统计,目前全球制造全纸容器的业者仅有个位数,因此其产品上市一年来,引发抢购,但多数销往美国和欧洲等地区,包含大型零售和餐饮连锁品牌,台湾市场的使用量却寥寥无几。
「台湾业者很辛苦、微利,能省就省,他们都会说,这个很环保、很好啊,但知道比较贵,就会说:干嘛用?」中华纸浆纤维材料事业部总经理陈瑞和认为,环保若是缺乏政策诱因,很难在市场推动。
成本高、台湾使用量低
需要政策诱因,以利推动
不过,随着外送爆发,减塑议题升温,再加上海外市场持续成长,激励他们研发新产品,包括发展能做到阻气和阻氧的持久性材料,用纸来包装洋芋片等饼干类产品,迎向新商机。
「我们全纸容器单月业绩约5千万元,未来会越来越好。」陈瑞和自信的说,虽然该营收占比目前仅有5%,却是一连串的信念集结而成。
原来,20多年前,该公司就曾经研究全纸产品,无奈技术发展还没到位,「差一点点成功,就差了几十年,但是,世界会改变的,坚持下去,就会看到。」他说。
如同一名餐饮业者所说,过去的食安危机,造就了食材履历的溯源,如今,疫情带来外送垃圾的灾难,或许也将带领台湾迎向永续新旅程,端看各大业者、政府和消费者,是否能一起改变。
商业周刊17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