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创新药信心,刻不容缓
2024年上半年收官,各板块医药指数,基本都创下了新低:
中证医药指数,创下了2014年12月23日以来的新低;
港股创新药指数,接近历史新低(4月份创造);
这样的低迷,对于整个行业生态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目前,港股上市的创新药企,基本已经丧失融资功能;
而未上市的药企,也基本身陷窘境。日前,科望医药、药捷安康等创新药企的接连递表,为我们揭示了未上市企业的生存现状。
截至2023年末,科望医药账上现金只剩下2.55亿元,药捷安康也不富裕为4.97亿元。对于重研发投入的创新药企来说,这样的现金储备并不够看。
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国产创新药企的崛起,为患者、医保都带来了显著的收益。某种程度上,这是上一轮资本狂热周期种下的因。
就目前来说,这几年资本的断档,也将影响整个行业的生态,如果低迷持续下去,现在的因也会成为未来的果。
尽管信心的起伏,是市场化行为,但依旧需要“有形的手”从中协调。某种程度上来说,挽救创新药行业信心,已经刻不容缓。
前线资金告急
进入资本寒冬以来,创新药企资金告急已经不是新鲜事。问题的关键,眼下,行业究竟有多难?未上市企业没有公开数据,但科望医药、药捷安康能为我们带来很好的参考。
不管是科望医药还是药捷安康,都是过去在一级市场较为吸金的企业。
成立以来,科望医药总共完成4轮融资,总额达到2.515亿美元,按当下汇率计算,折合18亿人民币。药捷安康成立以来更是前后完成9轮融资,总额达到16.92亿元。
不过,资本寒冬让两家企业都陷入了融资荒。科望医药的上一轮融资,是2021年2月,因此目前资金较为紧张;
药捷安康上一轮融资在2023年2月,但总额2.6亿元也是象征性的“输血”,其在该轮融资之前的输血,也要追溯到2021年7月。
也正因此,对于这些创新药企来说,可谓是陷入了“前线资金告急”的状态。这无异于会影响公司的研发进展。
例如,药捷安康2023年研发投入就达到3.44亿元,按照目前的资金状态,如果没有外界资金支持,显然不足以支持其研发强度。
科望医药已经率先证实了这一点。2022年,科望医药研发开支达3.5亿元,2023年这一数字下降至1.07亿元。
然而,目前其6项主要资产,4款处于临床早期阶段,2款处于临床前阶段,因此公司并没有停下来的理由。并且,此前公司CEO纪晓辉的野望,是“一年一分子”,也就是一年一款分子进入临床。
他曾多次强调,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激励着他在医药之路上克服困难,追求卓越。但很显然,在资金这一现实问题面前,即便是有钢铁般的意志,也没有戏。
这不只是科望医药的现状,也是大部分创新药企的困境。
BD只能解燃眉之急
当然,资本市场融资不畅,并不意味着创新药企没有了融资渠道,BD也是补充现金流的另一种方式。
去年底以来,国内药企出现BD浪潮,一方面是因为海外药企的补充管线布局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内药企的资金需求。
不过,就BD本身来说,虽然总合作金额较大,但首付款通常有限,这也导致了BD一定程度上只能解决燃眉之急。
例如,面对资本寒冬,无法股权融资,科望医药除了卖掉自己的厂房回血,也通过BD的形式完成了一笔暂时的“融资”。
去年12月28日,科望药业与安斯泰来达成合作,出让其在研双抗药物E019的全球权益,还有另一个项目的合作许可,虽然里程碑款超17亿美元,但首付款只有3700万美元。
其中,E019仍然处于临床前阶段,而另一个项目的合作许可还处于PPT阶段,因此,科望药业要想继续解锁里程碑款,还需要漫长的等待。
另外,能够坐上大药企BD谈判桌的对象,通常需要至少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于更早期的企业来说,可能仍难以得到青睐。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BD是创新药企融资的补充手段,BD并不能完全替代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一旦融资渠道不畅,将使得极度依赖资本的生物医药行业,陷入一个超级“向下”螺旋。这也是当下创新药企面临的困境。
而这不仅是药企个体之痛,甚至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生物医药创新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漫长过程,如果药企不能持续获得新的资金,支撑实验室研究、动物试验、人体一二三期临床试验,生物医药的创新或许也将戛然而止。
毕竟,寒冬摧残的,是所有人的信心。
挽救信心刻不容缓
钱,成了一切问题的根源。
但要想挽救创新药行业信心,并不能仅仅寄希望于资本市场。从根本上讲,当前信心缺失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例如,从客观角度来看,我国在原始创新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不足,导致创新药物的研发仍然以跟随和模仿为主,缺乏针对临床需求的新靶点、新机制和新技术的开发。
此外,行业内的非理性行为也是一个原因。过去,研发领域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热门靶点的产品集中上市,导致同类产品之间的低价竞争,严重浪费了研发资源和创业成本,最终损害了行业的信心。
同时,政策支持的力度也有待加强。过去,政策在协同方面存在不足,创新药物的研发、审评审批、市场准入、定价支付等环节较为分散,价值评估体系和政策取向不一致,未能形成有效的政策合力来推动创新药物的发展。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创新回报未能达到预期,影响了行业的创新发展信心,并导致市场持续低迷。
因此,对于当前的创新药行业来说,问题的解决不仅涉及某个单一环节,也不能仅依靠资本市场的改革来实现。
生物医药行业需要一个积极正向、支持性强的生态系统,而这有赖于一系列的改革。正如3月初市场流传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文件,针对研发、审批、市场准入、支付、投融资等五个关键环节,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措施。
只有这些因素迅速形成合力,才能逐渐改变整个市场的预期,为行业带来转机。届时,融资或是钱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当然,政策层面的“合力”需要综合考量诸多因素,很难一步到位。但就目前来说,可能需要更快的行动,再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