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从争取对台话语权开始
社评
大陆领导人习近平2023年新年贺词,对台湾喊话「两岸一家亲」,未重复他在政协新年茶会上「与台独斗争」的发言。大陆对台一向「软硬两手」,当解放军战机不断穿越海峡中线,甚至进入我禁航区,国家领导人释出温和言论,显然经过考量,也有政治意涵。
对台工作需新思维
无独有偶,刚升任中共外事办主任的王毅,在党媒撰文中提到「着力提升国际传播力和话语权」、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等新观点,中共外事办为涉台领导单位之一,王毅的新表述在对台工作上应同样适用。习近平重申两岸一家亲、王毅要展现中国大陆「可信、可爱、可敬」新形象,希望能成为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方向。
大陆仍希望和平统一,但去年8月大陆对台第三份白皮书坦承,台湾民众对大陆、对统一怀有「疑惧」心态。认识问题只是第一步,如何化解这种心态,考验着大陆的战略耐心和政治艺术。以民进党政府延长役期为例,民众固然有「青年上战场」的忧虑,但并不反对美台深度合作、也不排斥加强军备。这种心态不宜轻率以「台独」、「独台」或「拒统」概而论之,若用中性的概念形容,是一种「保台」的意识。
民进党九合一选举惨败揭示了「抗中保台」路线走到了尽头,抗中无法保台,已经成为台湾主流民意的深刻认知。赖清德选后以「和平保台」的概念试水温,民进党内、外杂音不多,说明了绿营也在反思「抗中保台」的问题。事实很清楚,「保台」并无争议,争议的是如何「保台」。
台湾社会「保台」意识几经流变,最早可追溯到日据时代对殖民者的反抗,光复后转变为对国民党高压统治的不满,因而出现党外运动与后来的民进党。民主化后,在陈水扁操作下,「保台」与统独挂钩,随着大陆崛起、两岸实力对比悬殊,更广泛意义的「保台」是:希望保留既有的制度、价值和生活方式,「维持现状」与「保台」产生了逻辑上的联结。
台湾特殊历史境遇下产生的「保台」意识,本质是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与当家作主的意愿。两蒋时期,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国际人格遭到西方抛弃,但在大陆几十年文武并用的促统压力下,美国又源源不断给予台湾军事安全、社会价值、教育文化等扶持,台湾社会自然而然产生了「亲美保台」的情感。大陆促统压力愈大,台湾就愈希望借助美国的支持达到某种「对冲」或「平衡」,这无关民族大义或历史情感,只是不安全感驱使下的本能选择,回到人性比较容易理解。
台湾可以成为桥梁
借用大陆的辩证唯物观,因为过去40多年「亲美保台」是两岸关系的「次要矛盾」,美中关系虽几经波折,但始终以交流合作为主调,台湾在美中之间可以自如地扮演桥梁角色。如今情势不可同日而语,美中关系进入结构性对抗、战略性互疑、限制性交流的局面,「亲美保台」就成为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这就是中共在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台独」与「外部干涉」并陈的意义所在。简言之,北京向台湾社会发出明确讯号:「亲美只会害台」。
一旦台湾沦为美中世纪对决的祭品,将是中华民族的悲剧,这不是「中国式现代化」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台湾在内所有中华民族的共同使命,最理想状态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包容性现代制度模式,既不照搬西方,也不重回毛式阶级斗争与大锅饭主义,而要由两岸摸着石头,共渡「融一」之河来实践。
秉持习近平新年贺词,对台工作单位要创新思维,争取对台话语权。好的政策要有正确的论述,民众才会接受。例如,大陆常讲「保留武力选项,只是针对台独和外部势力」,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述:「只要反对台独、共促统一,就不考虑武力选项」,不仅可以消解台湾民众的不安全感,也会让台湾社会真正思考「统一有好处」的真谛。争取对台话语权是改善两岸关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