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蓝白裂 外媒和台办为何解读不同

社评

2024大选登记前最后一夜,许多人透过直播观看蓝白合谈判现场,最终还是破局,让期盼下架民进党的民众失望。对此,大陆国台办表示,尊重台湾现行社会制度,希望明年初的选举结果能有助于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推动两岸关系重回和平发展正轨,语气中仍有期待;西方媒体则趋于负面,BBC直言为政治肥皂闹剧,《华盛顿邮报》不但认为「北京对台湾出现亲中政府的期待可能要落空了」,甚至指出「升高了对解放军犯台和重启美中关系紧张的忧虑」。他们的悲观来自于对两岸关系的底层基础了解不足,因而容易受到表面不安定因素、特别是来自政治上的动静起伏所左右。

外媒对两岸了解不足

蓝白合谈判过程或许荒谬,结果让人失望,但并不意味2024大选棋局已定,更不代表两岸关系绝望。大选2、30年来,台湾民众已从法国学者雷蒙‧阿宏所形容的「入戏的观众」,透过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剧场前台与后台的理论,早已从政治八点档中「出戏」,不致于因为蓝白合破局就否定未来,甚至陷入失落。

事实上,民进党蔡政府两岸政策失败,官方互动全面中断这些年,两岸经贸往来依然畅旺,疫情结束后两岸民间交流迅速恢复。根据大陆海关总署的资讯,2022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高达1565亿美元,是大陆第6大贸易伙伴。两岸经贸供应链互补与市场加乘的事实,连爱打「抗中牌」的蔡政府,每遇大陆可能叫停ECFA的传闻时都主动否认、积极辟谣。

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旧金山「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演讲时指出,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这20个字同样适用于两岸。日前南京举行的「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除了商业和经济方面的议题之外,另一个亮点是两岸企业家峰会文创联盟的「梅鹤雅集经典传承系列」,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昆曲五五折全本《牡丹亭》。这场3天8小时的华丽盛宴全场爆满、观众喝彩不断,成为今年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压轴大戏。

大陆将昆曲申遗,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昆曲代表作《牡丹亭》是在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努力下,才得以成功吸引了两岸年轻世代的喜爱。媒体称,因为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在两岸巡演,让有600年历史的昆曲,观众年龄下降了30岁,古老的戏曲有了全新的生命。

两岸关系基础在民间

两岸往来还不是那么密切时,大陆中小学教科书就出现不少台湾作家的作品,如余光中的诗《乡愁》,让大陆学子体会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此外,透过流行音乐和都会创作,大陆民众认识了台湾的创意与活力;两岸旅游大门打开后,更多大陆人惊艳于台湾特殊的人情味。曾来台湾交换的陆生直言,在台北看到的是「并不整齐、灰矮陈旧的建筑,大街上来来往往穿行着引擎声轰鸣的摩托车,看起来乱糟糟的」,但也看到有礼貌的市民、路边热心帮助路人的民众,看到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有的样子,这是台湾最吸引人的地方。

两岸在马政府时期关系缓和、互动更多,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民众降低了对彼此的误解、打破了隔阂,当时最普遍的观点是「两岸都是一家人,何必打来打去、骂来骂去?」台湾6成民意希望2024政党轮替,可见,民进党政府最多只能代表4成台湾人,两岸关系岂能受到少数人的牵制甚至破坏呢?

政治动荡或许让人不安,但政治不是两岸关系的全部,两岸共同的文化底蕴、历史记忆和风俗习惯,早已在心灵深处形成坚固的连结,外国媒体无法理解,但两岸人民心里清楚,国台办和西方媒体对蓝白合破局的不同解读,出于西方人对两岸民间社会心理连结的无知与误判。

两岸应该让彼此有更多相互认识的机会,相互释出善意与温暖,肯定能够化解嫌隙与纠结,从而产生互相珍惜的情感与民族认同。共同巩固两岸关系的稳定因素,是我辈应当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