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驾驶、行人无感道安改善?专家:要解决这3个痛点
文、图/今周刊
为增进行人安全,行政院今年启动4年4百亿元计划,改善易肇事路口,为何民众仍无感?
临停空间不足、行人路口改善进度慢,以及地方政府执行有难处,都是待解问题。
「今年1到4月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下降5.5%!我们持续着重全国799处路口,希望在下半年全数改善完成。」7月1日,交通部部长李孟谚召开上任后首次道安记者会,先是公布死亡数下降的喜讯,再喊话冲刺改善工程。
为解决行人地狱问题,行政院核定的「永续提升人行安全计划」在今年正式启动,预计四年内砸下四百亿元,由交通部、内政部协助各县市,补助地方改善道路建设,包括全国799处易肇事路口。
单看死亡数减少,改善似有成效,但要根本解决道安问题,无论从驾驶或行人端出发,近半年改善工程进度仍然缓慢。
首先,市区临停空间不足问题,还未解决。去年交通部祭出违规检举记点新制,但未划设足够临停空间,让计程车、货车等职业驾驶被逼入绝境。事后交通部暂缓实施,要求各县市先检讨临停空间,每隔100至150公尺红线,至少要有10%黄线临停或专用车格,并订于今年6月检视成果。
▲交通违规加严执法,但市区临停空间不足,让计程车等职业驾驶不得不临停在红线上下车,被迫赌上生计。(摄影/唐绍航)
■六都均达标 但痛点未化解
在7月初的记者会上,交通部强调,近半年来全国已增设2200处黄线临停区,各县市自提目标「达成率百分百」。但《今周刊》进一步询问六都实际划设长度,仅新北市提出整体黄线占红线总长度比率约14%,台北市约9.5%,其余四都连红线总长度都未统计,根本无从检视是否实际达到交通部划设要求。
台北市计程车驾驶员职业工会发言人李威尔质疑,中央仅要求地方「自提」目标,但新增黄线临停区究竟分布在哪里?占全市道路多少比率?近几个月,他参与政府临停空间检讨会议,发现部分县市连辖内道路总长度都提不出来,遑论盘点整体道路状况,所谓「达标」只是徒增黄线处数,没有检讨黄线分布与占比。
更何况,这些达标的临停划设处,也未真正打到痛点。
「地方交通局总是说,这里不能画(黄线)、那里不能画⋯⋯,但政府说窒碍难行的区域,都是我们需要的!」李威尔举例,如台北市的「临停示范区」,不在繁忙的忠孝东路、台北车站周遭,而是位处平日车流少的内湖旧宗路;又如桃园市大业路商店林立,民间建议增设货车临停区,但因原处是机车格,市府不愿更动。
「改善根本无感!」他直批,急需临停空间的市区重点路段,几乎没有改善,县市只着重人少地区,「到底有没有决心要做?」
而从行人端来看,路口改善工程同样进度缓慢。「永续提升人行安全计划」今年目标补助全国799处路口优先改善,目前已完工99处,其余拚年底完成。
■4年4百亿 看得到、不敢吞
但行人零死亡推动联盟理事刘成谦质疑,该目标早在去年就提出,半年多仅完成约一成,进度有限。他也观察,各县市申请补助状况并不踊跃,尤其在改善道路环境上,很多县市未以工程为优先,只愿改标线,用「不花太多预算」、「不牵涉其他局处」的简便方式来执行,若一条道路缺乏跨单位的整体规画,恐是「头痛医头」。
然而,地方政府执行上也有难处。六都一名交通局官员坦言,中央补助也要求地方自筹配合款,对各县市仍有压力。况且各地公务人力不足、委外交通顾问的量能也不够,经费大饼「看得到、不敢吞」,「喊出几年几百亿元很简单,但只把补助扩大、其他资源没跟上,地方也是有心无力。」
尤其,道安改善不只工程面,执法也须并进。这名地方官员直指,中央一年内政策大转弯,修法让「交通微罪不开放检举、不记点」,使得并排停车等高风险行为,只能靠有限警力取缔,难有效果。他认为,道安改革势必有「阵痛期」,地方加速工程,中央执法标准却「倒退噜」,无疑重挫前线改革信心。
交通微罪不开放检举、不记点:交通部今年3月提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修正案,路口、公车站、并排等临停等8项微罪不得检举,违规记点也排除民众检举。修法在5月经立院三读通过,并在7月1日正式实施。
刘成谦则建议,《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 》已把道安会报提高至行政院层级,交通部应带动其他部会,别再多头马车。此外除了经费支持,法规更要盘点跟上,例如行人穿越线退缩、行人优先区设置减速丘等基本项目,应纳入行政命令,往后才能更有效推动地方落实。
面对质疑,交通部表示,799处改善路口,多数案件在今年第三季都可进入实质施工阶段;至于行穿线退缩措施,已在五月底通过相关修正草案,未来也将安排交通部部长与驾驶、行人路权团体会面。
道安改善刻不容缓,在追求数字达标之余,交通部必须携手地方,针对重点区域实际解决痛点,才能釜底抽薪。
更多今周刊文章没立遗嘱下场凄惨!大老板脑中风从每月30万总统病房,被子女移到健保房:现在多花100万,未来就少继承100万房价这么高,反正爸妈死了房子早晚是我的,等继承就好?专家提醒4件事:躺平要付出哪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