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 中国教育红利更可观

(图/新华社)

春节前中国大陆公布了人口数据:2022年出生956万人,死亡1041万人,较前一年减少85万人,是61年来首度的人口负成长。人口决定生产力,是长期且具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因而引发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讨论。

西方主流观点认为,中国人口负成长将危及其制造大国地位。《日经新闻》估计,中国未来10年将有2.34亿人口届龄退休,但只有1.66亿人投入劳动市场,劳动力将减少9%。如此「人口红利」消失,再难推动经济,以往的高增长将成过去。

中国之外,媒体还注意到印度,鼓励企业将供应链转移到印度。如果晶片、电子零组件等产业链真的全面从中国移往印度,那的确将重挫中国的经济发展。然而未来发展真的会如此吗?

印度一个更深沉的问题,是教育水准低落,劳工品质为人诟病。从这个角度观察中国未来10年劳动力将减少9%的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体认。这要从劳动力替换的概念,才能理解它的意义。中国未来10年将退休的2.34亿人,和替换他们的1.66亿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被替换的2.34亿人口,是文革时代出生的劳动者,他们没有受很好的教育,直到1977年,中国大学才恢复招生。1978年底,中国人口已接近10亿,但其中文盲2.4亿,文盲率达25%。

然而就是这批劳动者,以「农民工」型态撑起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劳力密集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在未来10年替换他们的,则属于不一样的「00后」。2000年后出生的劳动者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完全不同于被他们替换的那一代「农民工」。

中国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这是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而扩大大专院校招生的教育改革,大量大学成立。2015年,中国识字率已达96.4%。202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突破千万大关,达1076万人。这批高品质劳动者,正好可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水准劳动力的需求。因此,未来10年中国虽减少9%的劳动力,但总生产力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大幅增加。这就是「教育红利」,不仅印度无法比拟,就是美国也要瞠乎其后。

依据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2021年的一份分析报告,到2025年,中国的理工科(即美国教育概念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四类学科)博士毕业生,数量将接近美国的两倍。中国将有7万7000名理工科博士毕业,美国约4万名。

虽然美国大学素质仍远超中国,去年英国QS公司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前20名美国有9所,中国只有2所,且排名多在后面,美国在研究领域还是遥遥领先;然而落实到制造层面,在尖端制造例如半导体产业所需要的大量工程师,中国所能提供的数量就远远超过美国。受金融与法律等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影响,美国培养的STEM毕业生并不敷所需。因此台积电到美国亚利桑那州设厂,还必须从台湾外派数百名高阶工程师,被形容为「台湾半导体史上最大的人才外移」。这是美国硬伤,将成为「制造业回美国」的主要障碍。

未来10年,虽然中国的劳动人口将减少,但20多年前开始的教育改革,却使中国将享有「教育红利」,得以抵销「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未来10年将有1.66亿高素质的产业大军投入生产,对高科技企业的吸引力将是沛然莫之能御。即便有供应链移往印度,也多属低阶制造或组装,在高阶制造部分,中国仍有甚至比美国还高的优势。认为「中国梦」将破碎的观点,过于大胆了些。(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