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Family/户外教育:走出教室,学习更有感

文 /黄启菱

走出教室之外,学习经验知识而非套装知识,近年在国际形成新学习风潮芬兰美国英国澳洲日本不约而同开始重视「户外教育」,希望能呼应未来教育的需求,台湾也正搭上这波国际趋势

简单来说,只要是走出课室的学习,都是户外教育。让孩子走出教室,重拾好奇心,结合五感体验融合学习,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包括生态冒险食农、在地、文化领域,都可以是户外教育的主题

课本能给孩子的太单一、太片段,大人要思考的,是如何创造机会让孩子拓展生命经验、拓展视野,未来才有能力余裕面对人生。学习不应该是单向传授无感背诵,而是探索、发现与感动的过程,这也是台湾正在努力的方向。

传统教育出问题,世界各国都在找好的未来教育模式。在各式各样新模式中,户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是备受瞩目的新流派。

这被视为突破传统教育被限制在「课本+教室」框架中的关键力量。有的国家甚至将户外教育列入新课纲之中。

想培养出适合未来的人才,传统、典型、局限于教室与课本,将实质世界抽象化并抽离自然的「套装知识」的教育,显然已不足以应付未来。说来有些反讽,能补其不足的教育解方之一,竟要向远古时代取经:人类最早没有「教科书」,学习是从大自然观察、真实经验而来。

走出教室之外,学习「经验知识」,近年在国际形成复古又时髦的新学习风潮。包括芬兰、美国、英国、澳洲与日本等国家,不约而同开始重视「户外教育」,盼能呼应未来教育的需求,台湾也正搭上这波国际趋势。

台湾教育部自2014年公布户外教育宣言后,今年选出100所执行户外教育成效良好的学校,并更进一步携手文化部、交通部、内政部、行政院农委会、行政院环保署等中央部会,签署《推动户外教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户外教育。

结合五感体验,学习得以贴近生活

什么是户外教育?根据《中华民国户外教育宣言》,户外教育泛指「走出课(本)(教)室外」的学习,包括到校园角落、社区部落、特色场馆、山林溪流、自然探索、社会踏查等等之体验学习,透过走读、操作、观察、探索、互动、反思等历程,结合五感体验的融合学习,让学习更贴近生活。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走出教室,重拾好奇心,学习自然就会发生。

户外教育并非全新的概念。「人类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是在生活中学习各种技能与知识的。直到工业文明出现,我们熟知的『学校教育』才随之成为主流,」台湾户外教育的主要推动者、教育学者陈伯璋说,人类的学习,原本就是在真实环境中发生,是到了近现代,学习场域才被化约在教室中、学习内容才局限于知识本位。

学校教育发展至今,加上都会化、数位化的社会趋势,孩子的学习开始出现问题,例如学习动机低落、大自然缺失症等。「自然环境是生命成长必要的养分,但现在宅男宅女愈来愈多,视野跟思惟都愈来愈窄,」国家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黄茂在观察。

让孩子更个别化、跨领域学习

台湾千里步道协会执行长周圣心直言,如果孩子被绑在课桌椅上,接受由上而下的教学、读呆板生硬的教材,知识无法与生活经验联结,学习胃口当然被打坏。主妇联盟基金会常务董事林玉珮则指出,很多孩子放了学还得去安亲班,留在教室的时间愈来愈长,很难有机会在真实情境中验证所学。

「当我们把树种在盆子里、树却长不好时,就算根本不知道树要什么,我们通常还是会选择施更多肥料;但其实,只要让树长在大自然里时,你什么都不用给,它就会长好、长大,」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刘月梅表示,大家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人不应把学生限缩在狭窄缝隙中学习,要是学生不喜欢这个缝隙里的内容,很容易就停滞、不再往前了。

在此情况下,强调在真实情境中、透过各种感官经验与操作来学习的户外教育,既能解决学习动机低落的问题,还因学习方式的多元,能让孩子更个别化、跨领域的学习,有效提升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确实能补充课室教学的不足。

「近年来,各国都开始注意到户外教育的益处,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澳洲,都积极制定国家层级的户外教育政策,也实际投入资源,」台湾师大运动休闲与餐旅管理研究所教授陈美燕说,这些国家有的将户外教育与课纲连结、有的制定政策白皮书,瑞典、丹麦等甚至已经有纯户外的学校,台湾也开始动起来。

套装知识vs.经验知识

台湾教育改革先行者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中,说明了「套装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区别。黄武雄写道:把人对世界所认识的种种样态,经大幅筛选,滤掉无数生动有趣的特殊经验,再经抽象化、系统化,这样编制而成的知识体系,就是「套装知识」;而以学习者为主体,直接与不同时空之下人类的经验起共鸣或冲突,结构而成的经验网络,则为「经验知识」。

教育学者陈伯璋则用水果的概念来说明:如果说,经验知识是新鲜水果,那么套装知识就是罐头水果。「罐头水果经过加工,早就失去原味了,孩子平常时间被上课塞满,教的还是罐头式的知识,当然觉得疲乏,没有动机去吸收,更别提高层次学习。」陈伯璋说,另一个严峻的考验是,社会变得太快,罐头式、标准化的学习,已不足以让孩子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

走出教室,与学习真实相遇

黄茂在解释,户外教育常让人误解为环境教育,但其实户外教育的面向更宽广,「只要是走出课室的学习,都是户外教育。比方说,美国近来就把户外教育跟STEAM教育结合,还调查了适合进行STEAM教育的场域、列出评估指标,」包括生态、冒险、食农、在地、文化等领域,都可以是户外教育的主题。

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名誉教授王鑫曾经在文章中提到,有效学习需要自由、自然与自在的环境,脱离自然、脱了真实的生活世界,一切学习都是虚拟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都是如此。户外教育正是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室只是一个暂时的基地,学生必须带到大自然与社会场域里上课,才能与『学习』真实相遇,」台湾师大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系副教授陈永龙说,他曾与芬兰户外教育专家Vesa Heinonen交流,发现在芬兰的学校里,没有所谓的「户外教育」,因为芬兰的教育,本身就是户外的。

陈永龙表示,芬兰强调走出教室的「真实学习」,应该在森林里学习的内容、就带到森林里去上课;在社会文化场域才学习得到的课程,就带到真实的社会文化场域里头。

跳脱都会观点,回归孩子需求

推动户外教育的过程中,常有一种迷思是:「在教室以外的学习,让家长或其他民间机构来做不行吗?为什么必须拉进学校教育?」对此,新北市深坑国小校长郭雄军说,这其实是一种教育平权,让所有的孩子不论家庭环境如何,都有机会在各种情境中学习。

郭雄军回忆, 20多年前他曾接待来自山上的学童,孩子告诉他:「校长,你们学校有鬼!」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发现,因为校内的厕所是感应式灯光,孩子在山上从未有机会见过而觉得有鬼。他也曾在偏乡当校长期间推在地游学,结合学校周边景点与单位推出行程,开放外校亲子参加,结果参加的都是城里来的、开名车的。

家庭社经情况,确实影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程度。「学校教育要尽力帮助每一个孩子,不论家庭状况如何,都有机会拓展生活经验、增加见识跟格局,」郭雄军强调,在此思惟下,户外教育也应该跳脱都会观点,回归孩子的需求。例如,对偏乡的孩子来说,以台北为户外教育场域,带孩子到博物馆、搭捷运、看看百工百业,就有机会带给孩子一些触发。

创造机会,让孩子拓展经验与视野

黄茂在用「光谱」的概念说明户外教育。他认为,光谱中间的可见光,是学校课程,至于两边的波,则是包括各种文化、社会、自然、生态等真实情境与议题,只要好好设计,都能为孩子创造丰富的学习经验。在儿童与青少年时期,有愈丰富多元的真实经验,学习就愈深刻、愈能迁移。

周圣心则强调,课本能给孩子的太单一、太片段了,大人要思考的,是如何创造机会让孩子拓展生命经验、拓展视野,未来才有能力、余裕面对人生。

学习不该是单向传授、无感背诵,而应该是探索、发现与感动的过程,这也是台湾正在努力的方向。

延伸阅读:

1.知名律师 吕秋远:亲子相处,要同理对方想法

2.家长不想管,老师不敢管?把孩子教好是谁的责任?亲师大战的结果输家都是孩子!

3.不评判,只确认感受,让孩子完整体验每个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