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Family/芬兰教育:爱上学才学得好,能力比分数重要

文 │张德龄

摄影 │Joni Alhonen

过去五年,随着全球科技的迅速崛起,网路资讯发达,全球犹如教育改革的文艺复兴,不少火花在各处延烧,零星的特色学校不少,但很少会像芬兰这样领先,动员整个国家、从全新教纲、崭新教法,强调学习的意义与价值,真正培养孩子21世纪重要的能力

2016年11月底,《未来Family》的采访团队来到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这是全世界纬度第二高的首都。此时,虽不是最冷的时节,但是每天早上9点,天才开始亮,下午3点以后,天就黑了,一天的时间感觉变得好短,可以工作的时间似乎缩短不少。北国的冬天寒冷且漫长,这时不禁怀疑,这里就是人民平均所得高达42,195美元,甚至高于德国、法国的国家?

不过,即使天气寒冷,也不改芬兰人的本色。在芬兰有句谚语:「没有坏的天气,只有穿错的衣服。」可见芬兰人务实的精神,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不断调整自己。以地理位置来说,芬兰是个相对弱小的国家,曾被瑞典统治六百年,也被俄国统治过一百年,生存在东西强权的夹缝中,迫使芬兰人学会接受现实,掌握眼前可能稍纵即逝的契机。

采访团队到达时,正逢芬兰国庆前夕,在国庆当天,传统上芬兰家庭会在窗口点上蜡烛,这个习俗起源于独立前夕,芬兰人集中在森林里点蜡烛,避免俄国轰炸大城市。国庆前夕,学校则是欢乐的气氛,许多孩子穿上正式小礼服,参加学校办的国庆茶会。初中生的家政课,学生练习制作猪肉料理大餐,可以在国庆日家庭聚会上大显身手。

史上第一本由芬兰语撰写的小说《七兄弟》,1870年由基维(Aleksis Kivi)所着,讲述一对兄弟如何明白「识字」是获致幸福人生的关键。这本书问世后,「阅读识字」逐渐成为芬兰文化的重要部分,教育成为建构文明社会与国家的主要策略。

至今,教育一直是芬兰全民关注的焦点。前赫尔辛基大学校长奈雅米(Hannele Niemi)在接受《未来Family》专访时曾说,「你问任何一个芬兰人,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答案清一色是『教育』,但你问他们,芬兰最需要检讨改进的是什么?答案也几乎是『教育』。」

每十年固定教改,不受政党轮替影响

很难想像,如今教育领先全球的芬兰,早先也曾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四十多年前,当时的资源极其有限,芬兰政府集中投入教育,推行教育改革。芬兰教育委员会(Finland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就在当时成立,负责全国的教育纲领与方向,成为教改的重要推手,更重要的是,每十年重新审视教纲与政策,不受政党轮替而更换。

2000年,芬兰在国际能力评量PISA中一战成名,芬兰15岁的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上,领先全球,并且成为全世界教育落差最小的国家。很多人好奇,芬兰学生7岁才入小学,比起一般国家晚,在校的授课时数偏短,没有家庭作业,甚至没有考试,严禁排名,为什么学习成绩能够名列前茅?

更重要的是,芬兰教育完全没有对学校与老师的评比,更没有督学制度。

「想认识芬兰教育,或许可以从我们的人文特色了解起……」身穿西装,面容慈祥像个大学老教授,芬兰教育委员会顾问帕金(Leo Pahkin)这么说起。他笑着说,爱沙尼亚人称我们为poro,就是芬兰语驯鹿的意思,他认为这个比喻蛮精准的。

「在芬兰,驯鹿是半豢养、半野生的,这很像芬兰人,一方面被高度驯化、一方面又热爱自由野放的民族。某种程度,也解释了我们对教育的态度。」

芬兰教育体系高度分权,中央只提供国家课纲的方向与标准架构,各个学校可以因地制宜。最重要的,是以「信任」为基础,没有「评比制度」。「芬兰人相信,当一个人拥有更多的自主与自由,他会愿意负担更多的责任。」帕金这么说。

能力比分数更重要

过去五年,全球犹如进入教改的文艺复兴时代,芬兰也不例外。近年来,PISA国际评量成绩屡屡被亚洲国家超越,国内改革声浪不断。2016年,芬兰宣布全面推行新的教纲,但目标绝不是提高学科成绩,而是培养符合时代的能力。

芬兰教改绝不只是口号,采访团队所到的每一所学校,在进门最明显的地方,都挂着一张七彩的圆形图,代表着七大「跨界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s),包括思考与学习能力,自我管理、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文化识读、互动与表达能力,多元识读,数位科技应用的能力,适应未来世界职场与创业精神,参与和影响力,建立永续共存的未来。

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教育官员、校长或老师,大家不约而同,谈的不是学生的课业分数,而是强调「能力」,尤其是因应世界潮流,学生在21世纪应该具备的能力。

「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时代,一个16岁的孩子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也就是在九年一贯教育结束后,学校到底教了什么?」教育文化部官员维蒂海妮(Sanna Vahtivuori-Hanninen)指出。

今日的知识与资讯随处可见,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如何运用。「目前学校面临两难(Dilemma of School),过去在学校最容易教导和测验的知识,现在通通被数位、自动化、外包所取代。」帕金分析。

「我为什么要上学?学校教的到底对我以后有什么帮助?这是很多孩子问我的问题。」赫尔辛基教育局初级教育负责人玛妮恩(Marjo Kyllonen)对记者说。

过去,上学是芬兰孩子的第一个选项,现在可能变成第五、第六顺位,帕金认为,学校要更有趣,让学生更有参与感

提倡跨领域主题教学

2016年芬兰公布新教纲的方向,主要核心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并且提升老师与建立互动合作校园文化。教育专家认为,跨领域的「主题式学习法」(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是提升学生兴趣,并且增加学生合作、沟通、表达等能力,也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方式

「主题式教学」,就是在授课过程中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例如以「欧盟」、「全球气候变迁」等作为学习主题,课程内容可涵盖语言、历史、政治及地理等不同学科。

芬兰学校从去年9月开始,每年至少要有一段时间做主题式教学,但实际时间的长短和内容,则由各校决定。

主题式教学的概念在芬兰不算新,很多学校很早就开始发展,例如赫尔辛基的雷东小学(Ressu),12年前就开始进行「主题式教学」。也有学校这学年才开始启动,例如冈尼斯坦(Kauniaisten)中学。预计今年4月开始,为期一周。其中一门课,将原来有的越野滑雪营队扩大,体育老师和生物老师合作,让学生在野地中学习。

芬兰教改的特色,从来不是一个口号、一个动作,而是由校方自主发展。在教改前两年,教育委员会大量征询教育专家、校长、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也因此,每到一个学校,不止校长,老师们对教改方向与内容都了若指掌。「即使教委会公布新的课纲方向,但是真正的改变,从来都是由下而上,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老师们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自行决定和设计课程。」史代纳学校(Steiner School)校长Filip Hayrynen分析。

在这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老师的热忱与投入。庆祝今年芬兰建国100周年,由民间推动的「芬兰一百」(Finnish 100),在全国选出100个芬兰创新教学方式,大部分都由老师主动开发与设计。

其中之一的「冒险游戏教学法」(Adventure Pedagogy),是由美术老师玛尼恩(Teppo Manninen)和他同事一起研发的,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课程,例如「设计自己的城市」,让学生从画画、建筑、城市规划(建立城市的交通系统)做起。他也设计「历史游戏」,让孩子在中古时代选择角色扮演,从故事中学习历史。

在芬兰最悠久的城市土库,小学教师阿凌(Sirkku Alin)带领小朋友设计平板游戏,孩子自己设计与创造游戏的角色,透过游戏让孩子学习多元识读和数位能力。如果成效不错,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学校。

让孩子爱上学是教改最终目标

「芬兰式的思惟方式不是去增加孩子课业上的压力,而是想办法让学校变得更有趣,更生活化!启发孩子主动学习,喜欢上学也是芬兰教育政策的目标。」知名芬兰教育学者萨尔博格(Pasi Sahlberg)博士说。

帕金分享,放眼国际,各国主要采取的教育方针,包括标准化,和透过测验来检验学习成果,相对于这样的模式,芬兰反而更强调多元和弹性,尊重每个独立的个体。「现代教育之所以要培养孩子多元的跨界能力,其实最终极目标,即是成为一个好公民。并且能终身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延伸阅读:

1.新式家庭支援系统诞生 妈妈育儿,不再孤军奋战

2.台湾幼教老师在德国 玩,才是唯一的正经事

3.打屁股没办法改善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