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Family/穷养教出强小孩

文/罗梅英

生得少,对孩子总是小心呵护;再加上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幸福而不受苦、顺利而不受挫,于是给孩子用最好的、吃最好的,帮孩子打点好一切事情。但父母「做太多,给太多」,过度溺爱,反而把孩子宠坏了,是害了孩子。过去的父母「再穷也要富小孩」,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现在则是「再富也要穷小孩」。「穷养小孩」并不是指养小孩的钱多或寡,而是以合理的匮乏,让孩子脱离舒适圈,从日常生活训练孩子,给孩子正确的观念,教出负责、独立、不被宠坏的下一代。

场景一:一所私立小学附近的羽球中心下课时间,一堆孩子拎着鞋子叫人帮忙穿。国小5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自己穿鞋,因为在家都有佣人、爸妈帮忙穿。老师家长反应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穿鞋,反而被家长责备大惊小怪。场景二:竹北区某学校,不少小孩全身名牌,还会比较谁的行头较贵。有个小男生拿LV新的水桶包装皮球,在地上拖来拖去,老师问了外佣才知道那是妈妈不要的包包,给儿子东西的。做太多、给太多,宠出惯宝宝听起来匪夷所思,却是一些父母宠爱小孩的缩影。当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幸福而不受苦、顺利而不受挫,于是给孩子用最好的、什么好买什么,帮孩子打点好一切事情,但父母「做太多,给太多」却把孩子宠坏了。根据儿福联盟的调查,超过一半的孩子因为家长太宠,出现「惯宝宝」的特征:37%曾因为被念,对大人发飙;28%曾嫌家里东西不好吃而发脾气或拒吃;24%因为穿着或用便宜的东西而觉得丢脸;近40%曾想要什么就一定要拿到。另外,32%的孩子很少对家人表示感谢;33%很少分享好吃或好用的东西给家人或朋友;35%的孩子几乎不曾整理过自己的房间;显示很多孩子不懂得感恩和分享,也不会做家事。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助理教授王慧敏是「5年级」父母。她指出,5年级父母因为经济宽裕,已经「有点」宠小孩、舍不得孩子吃苦;「从现今大学生的表现来看,宠小孩的确宠出一些问题,」孩子都已经20岁了却无法独立。而7年级父母从小生活条件各方面更好,自己是被「富养」长大的,「他们可能更不会让孩子吃苦,宠溺孩子的问题将变得更严重,」王慧敏说。啃老族是父母「肯」出来的Yes123资深副总经理洪雪珍指出,「啃老族之所以产生,都是父母『肯』出来的,」这个也肯给、那个也肯买,甚至为孩子买房。洪雪珍有朋友的孩子成天窝在家里,问他才发现:「父母供应一切,有吃、有住、有房,干嘛努力找工作?」「当孩子没有吃过苦、没有挫折,就可以要什么有什么,他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成就动机。」洪雪珍说,从职场性格向度来看,所谓的「吃苦耐劳」包括:坚毅性、积极性、耐挫性、复原性等4个向度;从未吃过苦,自然也缺乏这些人格特质。最残酷的是,低薪已成为全球共同的问题,「当孩子在富裕环境下长大,出社会却得面对低迷经济、领低薪,孩子要如何调适?」洪雪珍说。

▲有愈来愈多年轻人赴海外当志工,帮助弱势、体验吃苦。 再富也要穷小孩,教他独立和负责任王慧敏指出,过去当父母的是「再穷也要富小孩」,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如今这个观念必须扭转,从5年级父母的教养经验来看,「再富也要穷小孩!」许多企业家,即使富还是穷养小孩。磊山保经董事长李佳蓉认为,父母讨好小孩是天性,但她只要想到:「如果有一天我不在的话,孩子能好好的活着吗?」也就能够坚持用「穷滋味」来教养两个儿子。当然,孩子不可能一夕之间突然独立,这是个渐进的过程。王慧敏强调,「穷养小孩」是一个观念,不是养小孩的钱多或寡,而是如何教出负责、独立、未被宠坏的孩子。短期体验效果有限,日常生活是最好训练情境以前父母花钱让孩子去参加娱乐营,现在是花钱送孩子去吃苦。王慧敏说:「这反映出现代父母的矛盾,一方面富养小孩,一方面又希望小孩刻苦耐劳。」王慧敏认为,送孩子参加营队、去吃吃苦,短期体验的效果有限,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父母想要传递什么样的态度、价值观给孩子,日常生活就是训练孩子的最好情境。」

▲生活中让孩子多劳动,透过劳动,孩子才开始真正认识周围的世界。(图/未来Family提供/关立衡 摄)《未来Family》特别整理出穷养孩子的10种招式,并以其中7种做个案报导,分享怎么教出「强小孩」。第1招 做志工服务学习孩子习惯享受、很少付出,把父母的给予视为理所当然。因此有些父母送孩子到贫困国家去做志工,除了磨练吃苦,也希望孩子能反思生活、懂得感恩惜福。89年次的高中生叶峻豪去年到柬埔寨做志工,看到村民虽穷却很快乐,让他开始省思生活态度、价值观,并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不那么自我。第2招 锻炼意志力体力温室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透过徒步旅行、爬山等,除了训练孩子的体力,还可以锻炼意志力,培养吃苦、互助的精神。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成长经验。第3招 注重做中学「除了观念的转变,至少要有一些活动的场合,可以让孩子实际去做中学,」台中市大华国中童军团团长庄景棠认为,童军教育的「做中学」影响深远,「因为很多的观念或道理,我们都知道也很会讲,但不一定代表做得到。」第4招 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生活作息规律,孩子清楚知道什么时间自己该做什么事,就不会偷懒、推诿责任或拖拖拉拉。位于桃园的弘化怀幼院暑期开办生活体验,来到这儿生活作息规律,按表操课,每个时间该做什么事都有规定。创办人林至信说:「生活正常、作息正常,就是让生命正常;孩子很容易教,守规矩又健康。」第5招 生活自理,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做,任何年纪的孩子都可以要求和训练,」王慧敏说,即便才1岁多的孩子,都可以自己丢弃换下来的尿布并把手洗干净。家长替孩子做太多,帮忙准备上学的东西、做劳作、背书包和水壶、起床叠被,是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让孩子倚赖性重。位于新竹的「天人岩屋」黄天人夫妻,从小训练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儿子念小一学会煎荷包蛋,小三开始自己洗衣服,有时还帮爸爸洗。第6招 脱离舒适圈「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鼓励孩子脱离舒适圈,才能帮助他们自立,」台北市湖山国小老师黄敏惠谈到,现代父母爱孩子的教养方式,不论经济条件好坏,几乎毫不保留的对孩子付出,「不要把孩子照顾到离不开爸妈,同时要引导他们认清物质和精神、价格和价值的差异。」第7招 适度匮乏,不要有求必应孩子的要求,父母千万别有求必应,不是每次进便利商店玩具店,都一定可以买东西。洪雪珍认为,若父母能力可付出10分,只要做8分就好,剩下的2分让孩子付出、做点事情而得到。适度的匮乏,让孩子学习控制欲望、懂得惜物。王慧敏建议,每次出门前和孩子约法三章,今天是「参观日」、看看就好,而且父母自己也要遵守。几次参观日之后才是「采购日」,适时满足孩子,「从棉花糖实验来看,孩子能克制当下欲望,日后的成就较高。」第8招 参与做家事日本有一句话:「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透过劳动获得。」日本人让孩子从小做家事,在学校也会练习擦地板,学习负责及帮助别人。想要培养孩子独立,做家事是基本的方法。很多小孩不要说没用过菜刀,有些连奶油刀都没用过,开始做家事才知道,原来很多事情不是理所当然;厕所不会自动变干净、桌上不会自动有饭菜。台北市五常国小校长庄访祺表示,现在的小朋友缺乏劳动教育,不少爸妈把小孩照顾得太好,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做,变成妈宝。五常国小推动「家事教育」至今已7、8年。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本「家事习做生活体验学习护照」,按不同年级,分别有必须学会的家事项目,学生每天至少要做一项家事,并且让家长签章。第9招 教育正确金钱观念除了控制欲望,教导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也很重要。李佳蓉从小教孩子,「需要」的东西妈妈一定给,如果是「想要」就得提案争取。而薇阁董事长许调谋从小给儿子许明扬一个观念:「该花的才能花,不该花的,一块钱都不给」。许明扬高中赴美念书,每个月列预算表给爸爸,爸爸一笔笔检视,值得花的才付钱。第10招 父母以身作则重享受的父母,不可能养出吃苦耐劳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吃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都在观察、模仿,如果父母本身常挑剔、抱怨,孩子肯定也会不知足感恩,」王慧敏说。王慧敏指出,孩子要变独立,爸妈必须「慢、等、放」,有时间、慢下来等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事情。若是爸妈赶时间、抢着做,久而久之,每件事都变成了父母的责任。

▲童军教育提供许多活动的场合与情境,可以让孩子实际去做中学,进而转变观念。(图/未来Family/庄景棠 提供)三个指标,判断小孩是不是被宠坏

现代父母生得少,对孩子小心呵护,但过度溺爱反而是害了孩子。你家小孩是否被宠坏了?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助理教授王慧敏提出三个指标,供家长判断自己是否宠坏小孩。指标1.对人不尊重很多父母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小孩,餐桌上好吃的先挟给小孩,或是等孩子吃剩了,大人才吃。久而久之,孩子会误以为自己最大、最重要,凡事「唯我独尊」、必须以他为优先,不懂礼貌和长幼尊卑。而且常常「现在、马上、立刻要……」,一不顺他的意就哭,父母一旦屈服,变成小孩占上风、地位比大人还高。指标2.对事不负责「负责」包括两个层面:对自己和对事情。对自己负责就是,能够照顾自己、生活自理,完成事情的「最后一步骤」。例如吃完饭后收拾整理、玩具玩完归位、鞋子脱掉后摆好,而不是爸妈跟在后面不停的收拾。对事负责是,该做的事情不推诿、负起责任。指标3.对物不珍惜父母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孩子因此不珍惜东西,反正可以再买。学校失物招领没人去认领,「东西太多了,连是自己的都不知道,对东西无感,」学校老师常在垃圾桶看到还能用的文具或完好的食物。因为拥有的东西多又好,小孩对东西看不上眼。像是学校发放儿童节礼物,很多小孩嫌弃「礼物好烂」。享受惯了的孩子,只会愈来愈难取悦。

连江县刘增应这样教孩子

马祖四面环海,物质不丰,早年生活非常艰苦。连江县长刘增应说:「刻苦耐劳、爱物惜物,几乎是马祖人的DNA!」

刘增应的父母以务农为生,家里有9个兄弟姊妹,生活十分困苦,每个小孩都得帮忙做事,洗碗、打扫、下田除草、挑水浇水。「冬天低温零度以下,即使手脚都长冻疮了,仍然要帮忙下田,」刘增应说。

知道家里很辛苦,刘增应以第一名成绩考上台北医学院公费生名额之后,再也没有开口跟家里要钱。他曾到鞋厂打工,平常不是念书就是打球,物欲很低、不太花钱。

等他当了爸爸,家里经济变宽裕,但他并没有因此宠溺小孩。刘增应说:「在家里父母可以照顾,但等孩子离家,就必须自己照顾自己、适应环境。」

很多马祖孩子国中毕业后,就离乡背井、只身到台湾念高中。刘增应的2个女儿都是如此,像二女儿考上师大附中,15岁就自己独立在台北生活。刘增应说,女儿很独立,有苦也不会讲,反倒是他比较担心,来台出差会偷偷跑去看女儿。

让孩子为独立做好准备

明白孩子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刘增应和太太周昭慧的教养方法就是,让他们为将来独立做好准备。刘增应说:「洗碗、扫地、做家事比念书更重要,让孩子培养责任感及做事态度。」

从小周昭慧就跟孩子说:「家事不是妈妈的事,」要求2个女儿帮忙洗碗、倒垃圾、洗衣服、照顾弟弟。周昭慧教养的最大原则是「妈妈不要太能干,」妈妈太能干只会让小孩变得倚赖。

周昭慧记得,二女儿小学2年级时有一次肚子饿哭了,刘增应回家后教她怎么煎荷包蛋,自此她就学会了。「做家事是生存的本能,大人不要剥夺小孩的学习机会。」

来自台湾的周昭慧观察:「马祖小孩普遍都很独立,有些人国中就跨岛求学、住校。」马祖的商店也不多,2个女儿小时候所谓的「逛街」,也不过就是到国军福利中心看看有什么新进货,因此物欲也不强。

▲周昭慧认为,父母要拿捏孩子吃苦与享乐的平衡点,不要无条件满足小孩,针对孩子「想要」的东西可以设一些条件,不要宠坏了孩子。延伸阅读:1.武陵高中江岱咨 拿困境当钓竿, 从小学会自己抓鱼吃

2.新三代同堂 隔代教养120万家庭 亲密好关系

3.孩子,我以你为傲!也为你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