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Family/养出乐观小孩6诀窍
全球陷入疫情的悲伤事件中,这时,谨慎又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度过这个难关。孩子一生不知要面对几次这样的大冲击,这种时候,除了教孩子多洗手,父母还能做什么?
根据牛津字典,乐观指的是「感觉好事会发生,而且事情会成功」﹔心理学家也认为,乐观的人比较会努力达成目标。许多研究都指出,乐观的人比较容易幸福。小至8岁,已可以看出一个孩子是乐观倾向或悲观倾向。所以,培养孩子成为乐观正向的人,会成为父母给孩子一生宝贵的礼物。
乐观是追求快乐、健康与成功的重要能力,是可以改变且被教导的。乐观也不只是想开一点,而是有实力的分析过程,养久了才能有计划的作战,透过过去有用的长期经验,未来不管面对任何事,都一定过得了关。孩子一生很长,会遇到什么事情无法预料,培养他们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一辈子受用。
本期《未来Family》探讨如何养出乐观的孩子,从观念解析、方法工具,以及国际与国内的实战故事,包括借镜荷兰、德国、法国做法,并分享台湾多位专家及名人的个人经验等三大面向,仔细分析「乐观」这个议题。
送给孩子人生大礼 透过乐观,养出有力量的孩子
新冠肺炎,几乎是今年上半年唯一的新闻。面对疫情和后疫情世界,你的内心是充满悲观的焦虑、无助与沮丧,或者乐观的相信自己具有因应的能力,一切终将安然度过?
台湾目前成功的守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线,为这一天,准备了17年。成功大学行为医学研究所教授郭乃文表示,台湾历经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等事件的磨练,在过去寻找有用的长期经验,不管任何事一定过得了关。她说,「当大脑失去了弹性、想不出解决的对策,这样的心理灾难才是真的可怕。」
乐观,可以避免这样的心理灾难。乐观的人,在好的时代、坏的时代,都有能力活得比悲观的人幸福。幸运的是,乐观有天生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从小培养孩子成为乐观、积极正向的人,将是父母可以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大脑做不出它不会的事
研究指出,悲观与乐观部分来自于先天基因,但同时也受后天经验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在《学习乐观.乐观学习》一书中谈到,有人习惯戴着灰色眼镜看世界,有人则努力让自己看向光明,不同看待生命的方式往往都是学习而来的。
大脑做不出它不会的事。郭乃文也指出,「乐观不是想开一点而已,而是借由经验不断累积能力,看得到自己的成长改变,并相信自己会愈来愈好。」
看到世界卫生组织秘书长谭德塞对台湾的不实指控,留学英国的台湾学生林薇花了整晚制作、上传一支「中英双语公开信」的影片,吸引逾7万人按赞;YouTuber阿滴、设计师聂永真等人也募资买下《纽约时报》全版广告,发起「Taiwan Can Help」行动。
乐观,不只是正向思考
「我只是在那个时间点,做了我可以努力做好的事情,」林薇说,不一定要很有影响力的人,才能一同抗疫,「我们每一个人都同等重要,也都能发挥影响力。」
不只新病毒,生命中可能遇到各种的挑战,乐观正向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乐观,不是「想开一点」、「凡事多往好处想就对了」,而是根据事实做合理评估、在观察学习与经验累积中获得成长,以及提升自我的效能感,主要分为下列三个重要面向:
面向1. 一个人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特别是不幸或负面事件,抱持乐观的解释心态。
赛里格曼在书中提到,悲观的人相信坏事都是自己的错,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运气不好或其他人为带来的后果。不同的思考习惯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面向2. 一个人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预期会有正向结果发生。
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正向心理学中心主任吴相仪认为,乐观指的是「预期有好事会发生且充满信心,有毅力的追求目标并勇于面对挫折」;悲观则是「对未来具有负向预期且怀疑自我,追求目标时半途而废」。
面向3. 乐观是一种普遍化自我效能,也就是一个人在面对环境时,对于自己的因应能力具有高度自信。
悲观,容易使人变得消极、无助、退缩或放弃,即使成功也会认为是一时幸运。乐观的人则较有弹性、面对挑战时不会轻易放弃,更容易达成目标、累积自信与能力。
多项研究显示,乐观会带来各种效益。例如乐观的人较少生病,罹患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风险较低,同时比一般人长寿;更懂得积极的处理压力,拥有更快更好的挫折复原力,在很多方面较容易获得成功。
大人的角色楷模很重要
「父母要增进小孩的情绪健康,教导乐观是所能做的最重要事情之一,」英国亲职教养专家克里尔(Anita Cleare)在〈为何父母应该教小孩乐观〉(Why Parents Should Teach Optimism)一文中强调,小孩如何解释事件,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自尊及对自我的感觉。
例如面对失败时的心态,是否会担心别人的眼光、害怕其实自己没有天分,或怀疑自己未来的规划……。2018年「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PISA)同时也调查了学生的态度与福祉问题,包括归属感与生活满意度。结果发现,台湾15岁学生是全世界最害怕失败的,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害怕失败。
临床心理师廖聆岑也分享她的观察:容易产生情绪困扰或忧郁的大学生,通常有明显的负面思考特质,从其成长经验与家庭互动中也都有脉络可循,包括过去曾遭受霸凌、经常被否定或很少感受到父母的支持等。
廖聆岑谈到,很多孩子表现很优秀,但内心觉得自己永远都做不好,自我价值感愈低落,就愈容易用负面眼光看外在世界。这其实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有关,例如从小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字没写好就整页撕掉、写到半夜还在写,最后把字练得很漂亮,却很难抹去「不断被批评,做不好,还要再更好」的阴影。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比起如何养出乐观小孩还重要,」正向心理学专家王明华坦言,父母要先觉察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调整好自己,因为「孩子是学你怎么做,不是听你怎么说」。
「你希望小孩是『完美』或『完整』的人?」王明华抛出一个值得父母深思的问题,父母怎么看待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大关键。
自知自信是乐观的基础
父母的思考与行为,包括对于小孩生活事件的归因,会影响小孩发展乐观与悲观的模式,以及因应事件的策略方法。
克里尔建议父母,检视一下自己在孩子面前对生活所呈现的评论。如果孩子听到很多乐观的想法,就可能发展出这样的思考方式,找寻并指出事件和经验中有利的面向。即使事情不顺利,也能够发掘积极的一面。
例如小孩考试考不好,不要悲观的认为是「孩子比较笨」、「每次都不好好学」、「学什么都学不好」,而应引导孩子做乐观的分析:「我没有好好学,所以考不及格」、「我每天多练习题目,下次应该会考好一点」、「我在其他学科表现很好」。
乐观的人具有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具备「我可以做到」的能力。郭乃文指出,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就可以开始创造、累积正向的经验,培养自信心。接着教导孩子对于正、负向经验进行分析,譬如为什么跑步变快或变慢了。最后再从中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变项,即使遇到没经历的事情,至少能够掌握什么条件是重要的。
「自我效能感的产生,不能只有说说想想,最重要的是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才会发现自己是有能力做到的,或已经逐步接近想要达成的目标,」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研究所副教授宋鸿燕说明。
郭乃文强调,要把「正向」当做动词,人不是被评价的,也不是抱持「我要做给你看」的心态,而是自己追求变善、变好的历程。
《未来Family》五月号专题报导,采访多位学者专家及家长,从观念、操作方法到故事案例,帮助父母轻松掌握教出乐观正向小孩的诀窍,拥有开创幸福人生的能力。
如何学习从悲观变乐观?
现代正向心理学之父赛里格曼提出,透过「ABCDE模式」,即使是悲观的人也可以学习成为乐观的人。
1. A(Adversity),指挫折、发生的事件。
2. B(Belief),经由信念系统如何理解挫折,形成正面或负面的想法。
3. C(Consequence),面对挫折时引发的情绪与反应,思考事件可能导致的结果。
4. D(Disputation),对于「负面的信念系统」、「引发事件的原因」、「事件导致的结果」提出反证,并思考如何善用这个事件。
5. E(Energization),透过鼓励自己,引发正面的情绪及成就感。
举例来说,小孩开始自主学习一项新的运动,但没办法彻底执行计划,可能会认为「我不擅长这件事」、「我永远无法达成目标」,接着要很快意识到负面的想法会让计划变得更困难,然后借镜过去成功的学习经验,最后找回完成计划的动力及方法。
增加乐观的幸福方程式
台湾咨商心理学会理事长李玉婵谈到,一个人遇到一件事的时候,最先在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句话,可能是「我很糟糕」、「没关系,我再试试看」或「我可以找某个人帮忙,就会很不一样」……,通常来自过去很多的经验,形成思考模式的定型。
怎么培养乐观的心理能力?李玉婵分享,很多学者的共同看法是,从情绪智能(EQ)涵盖的「人际互动」、「情绪管理」与「自我认同」三大元素去着手。
1. 人际互动:模仿来自示范与人际连结,最好父母、同学或朋友当中有乐观的人,也可以选择参加童军团、志工服务等充满正能量的社团,有目的的建立这样的关系。
2. 情绪管理:难过的时候知道如何喊停,是很重要的心理韧性能力。譬如透过静心正念,学习如何接纳并与负面情绪相处。另一方面,多去建立正向情绪,则有助于发展乐观及发挥创意。
3. 自我认同:从小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也就是具有自信与自我效能。
李玉婵指出,有时善用座右铭来提醒自己也很好,在困难时仍能够保持乐观,比如「痛苦无济于事,那就笑一笑吧」、「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等到明天再说,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希望与可能性。
延伸阅读:
1.「拜疫情所赐,不然我国中后就没再吃过妈妈煮的菜」维系家人的不只责任义务,是爱与感情
2.高中生惯窃:爸妈对我每个同学都有意见,连老师都知道我爸妈难搞,我来警局至少有人陪我聊天
3.交出完美作业,课堂上竟一题都不会!神老师:请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作业、订正错误
4.当父母说:「我年轻时养你,等我老了,你应当还我 」?不!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债」,只有「爱」
5.只有当父母用宽容的心去接受孩子的不耐烦、愤怒、别扭或反抗的行为时,孩子的内在才会变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