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family/全球力就是竞争力 跨文化打造无国界小孩

文/张德龄王惠英

短短数年间,势不可挡的科技革命以N倍的速度加快了全球化的脚步,大幅缩短人际之间的距离。在这强力的趋势驱动下,经济社会急速变迁,教育势必要跟着创新改变,才能为我们的下一代做好准备。

全球都是工作可能出现的地方,人才的流动只会加剧,多国籍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成为常态,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处共事,包容多元、相互理解,将成「必要能力」。

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在《全球化人才2021》(Global Talent 2021)报告中指出,数位技术、灵活思考、人际沟通、全球化运作,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四大能力。

趁早培养小孩的学习热情

「今天你懂的,可能明天就没用了,」畅销书作家汤玛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一书中指出,世界正被抹平,一个人最需要的竞争力是学习力,「不只是你懂什么,还有你怎么学」,要趁早培养小孩的学习热情,教导小孩学会与人相处,因为人际互动愈来愈重要。

曾担任美国国务卿希拉蕊的资深科技创新顾问,也是《未来产业》(The Industries of the Future)的作者罗斯(Alec Ross),提出培养未来人才的十大能力,分享不被未来淘汰的秘诀,其中他特别强调「对文化的理解与流畅度」是必要能力之一,「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精通多元文化变得日益重要,我们的孩子必须了解不同的国情,用理解与包容看待不同的文化,未来才能成为一个国际人。」

什么是国际化教育?台湾的国际化教育国家政策为何?学校端做得如何?家庭端又如何?

「所谓的全球化运作能力,涵盖语言沟通、全球移动跨文化的认知,」曾担任政治大学外语学院院长,目前为实践大学应用外语系讲座教授陈超明强调,外语是国际教育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沟通、创意思考或数位学习,但不能跟国际教育画上等号。

学习用外国人观点来思考问题

什么是国际观?「简单的说,就是用外国人的观点,来思考与解决你的问题。」陈超明如此说明,也就是能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思考,能够敞开心胸,去包容异质的文化或思惟,这样的观念从小就可以开始培养。

相较芬兰在小学已大量导入国际化教育素材,台湾近年才开始认真关注。赤皮仔自学团计划主持人郑婉琪指出,目前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都未纳入国小正式课程,而要等到国中阶段,从这点就可看出课纲没能跟上社会的快速变动。她以图像思考敏锐的幼儿为例,他们对于世界感到好奇,透过Google Earth就能清楚生动的探索。

5年多前,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小学国际教育白皮书》,致力将国际教育向下扎根,目的即是及早培育具备国家认同、国际素养、全球竞合力和全球责任感的地球村公民

参与规划的教育部国际及两岸教育司教育参事邱玉蟾表示,当时定位的国际教育,希望从小培养21世纪具有国际能力的人才。在此之前,国际教育在中小学并不是必要的工作,各校的差异性也很大。

「目前推动中小学国际教育,主要透过融入课程、学校国际化、教师专业发展与国际交流等四轨进行,」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刘美慧表示,国际教育融入课程的方式非常多元,包括将国际素材融入课程与教学、自编教材或学习手册、办理外语及文化教学等。刘美慧担任课程发展计划负责人,目前该团队已编写《小学生看世界》等教材,介绍国际焦点人物、多元文化、国际行动、世界一家等内容,以及融入课程的资源手册,告诉老师如何教导有关人口、粮食、童工、妇权、公平贸易等国际重要议题。

「由于强调学校本位,每个学校的做法都不一样,」刘美慧以宜兰县成功国小为例,该校由于外环道路开发,造成人口流失危机,教师思考如何用特色课程来吸引学生,因而从食农教育延伸到国际教育,发展国语、数学、自然、综合的主题教学,低年级讨论米食文化、中年级进行米食的跨文化比较、高年级探讨全球粮食问题。

不过,国际教育是否该在小学阶段开始推动,至今仍有争论。「有些老师认为在地文化和国家认同比较重要,不需要太早跨入国际领域的学习,」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教授詹盛如,目前担任中小学国际教育计划总主持人,他建议采用对比式的学习,就能够结合在地和国际。

譬如嘉义县新港国小曾做过妈祖圣母玛利亚的专题,因为妈祖是在地的重要信仰,和圣母玛利亚在西方社会的情境和影响条件有雷同之处,「又如台湾、越南等国的饮食文化或亚州国家作鬼节和文化比较,都是可行的作法。」詹盛如说。

数位网路让国际交流更便利

另外,很多人以为推国际教育的是都市学校,偏远地方很难做到。刘美慧不以为然,因为台湾的科技发达,透过科技融入平台或教室连结(schools on line),同样能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例如嘉义市文雅国小全校投入iEARN专案,与他国学校线上交流,进行卡片、泰迪熊交换。

国际化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多元的视角。台北市民生国中的英文老师叶芳吟,透过视讯和巴基斯坦、黎巴嫩、韩国等学校,建立「伙伴学校」,不但增进双边的了解,也让学习更多元。学生们因为巴基斯坦,开始认识马拉拉,但叶芳吟反问他们,「你们都是从媒体报导看到马拉拉的介绍,为何不直接问巴基斯坦的学生,到底他们是怎么看这个人?」她常鼓励学生用不同角度思考,学习看见事情的全貌。

而多元的视角常常必须横跨各个学习领域。同为国际教育课程设计的顾问,叶芳吟指出,跨领域的主题式教学很适合进行国际教育,她和多名老师成立「国际教育跨校社群」,其中结合英文、国文、数学、辅导、历史、公民、地理和健康教育等不同科目的老师共同参与,比方今年的主题是「迁徙」,横跨题材就包括疾病传播、动物迁徙到人类的移动,如国际移工。

并非与欧美交流才叫国际化

既然强调多元,跳脱唯欧美是瞻的思惟很重要。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系教授王锦雀认为,台湾一般学校在交流上还是以欧美大国为师,其实应该培养孩子有更多元的文化素养,尤其台湾有很多外籍配偶妈妈,可以善用既有的资源,让孩子们有机会认识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家的文化与语言。

陈超明建议,国际教育从小扎根,必须建立多元文化的认知,不要局限于欧美国家,而应涵盖非亚等地,尤其要教导学生「文明虽有高低,但文化没有优劣之别,经济弱势不该和文化弱势画上等号,尤其更不应该存在歧视与仇恨」。

「世界和平是国际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宜兰人文中小学总导师樊琦深有同感,认为难民潮、ISIS、东南亚新住民等问题,都是因为彼此不够理解,少了同理就会有争执。

在家庭端,父母对国际教育的观念和心态,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嫁作德国媳妇的吴品瑜认为,不管身在何处、有没有语言隔阂,只要对人感兴趣、认识土地与产生连结,就是国际化的开始,因为有自尊、喜欢自己的故事,也会对别人有同样的好奇。

要进行国际化教育,不一定非得花大钱出国游学留学。让孩子走出台湾,或让世界靠近孩子,都能达到相当的效果。本期《未来Family》报导许多学校及家庭的作法,看他们如何用创新巧思,加上持续经营,让台湾的孩子,抬头看到世界。

未来Family延伸好读:

1.黄嘉千X夏克立 教出没有公主病的公主

2.全国第一间影音实验学校 互动式学习,重实务养成

3.帮助孩子远离万恶的含糖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