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郑崇华出手救教育 为未来培养科技制造人才
文/郑婷方
退休后的台达电创办人郑崇华率先设立以技职教育为主的「MOOCs」,培育技职人才,为台湾制造业种下一份希望。台达电创办人郑崇华退休前,最念兹在兹的就是环保、节能。退休后,他除了将心力投入绿建筑外,推动教育是另一件令他挂心的事。尤其是技职教育。近几年来,不少企业纷纷从大陆回台设厂,却发现当年撑起台湾工业的技职人才严重不足。一位台达电供应商向郑崇华诉苦,别说22K,30多K依然请不到人。「缺技职人才,工业怎么发展?这是当前非常严重的问题!」郑崇华严肃说道。身为台湾科技业动见观瞻的人物,他决定就用科技来培养技职人才。
今年3月1日,全球第一个提供技职教育与高中课程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线上课程)台达电磨课师DeltaMOOCx开学。目前已上传225支影片,30所高中职与技专院校加入。6月初将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正式展出成果。
其实,MOOCs在全球教育界并非新鲜事。2012年,美国史丹佛大学的教授与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分别成立三大MOOCs平台,包括Coursera、Udacity和edX,号召各校名师将课程录影放上网路,被纽约时报誉为「MOOC之年」。
隔年,台湾的台大、清大、交大也成立了各自的「磨课师」平台(MOOCs的音译)。但无论国内外,磨课师多以大学课程为主,因此,后进者台达电才会选中技职教育这片蓝海。而且台达电还向下扎根,选择高中职,提早为人才打下基础。
因此DeltaMOOCx采双箭头课程,锁定科技大学与高中、高工两大领域。前者主打「自动化」课程,为迎接全面电脑化、智能化的「工业4.0」时代做准备;后者锁定基础科学学科,包括电机电子、物理、化学、数学、地科等,估计必须修习这些学科的高中职学生将近70万,可扩大课程影响力。
「翻转」郑崇华的两位良师
确定「教什么」后,接着要决定「谁来教」,这是郑崇华最重视的环节,「学生的知识启发是从老师而来。老师太重要了!」 故事,要从郑崇华的国中时期说起。
由于国共内战,今年近80岁、原籍福建的郑崇华小学读到五年级,便随舅父来台,就读台中一中初中部。因为他个子最小,总坐在第一排,老师汪焕庭担心他营养不良,看到教师食堂一有空位,便在校园里到处唤着郑崇华,要他来好好吃一顿。
由于没有读国小六年级,刚上国中时数学程度跟不上,郑崇华还写信禀告父亲,「数理非我所长!」但因为汪老师讲得好,他发现其中大有天地,有次小考还考了100分,老师开心地摸摸他的头,「你是数学很好的学生!」就算只考80分,老师同样温柔询问,「怎么失常了呢?」汪老师做的,虽然只是教育理论中再基本不过的「毕马龙效应」(意指老师对学生期待愈高,学生就表现愈好),却使郑崇华更专心听讲、仔细运算,就这样顺利考入成功大学矿冶系,大二时转入电机系。
上大学后,郑崇华遇到另一位影响一生的好老师赖再得。「赖老师教得很用心,每次讲完课,背都全湿了!」回忆当年,他兴奋地比手画脚,声音特别宏亮。台湾这两年教育界最热门的关键字就是「翻转」,但郑崇华相信,无论怎么翻、如何转,好老师一定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具备丰富的领域知识;第二,知道如何让学生感兴趣。
当学生对老师的讲述没兴趣,就只想考前硬背抱佛脚,「骗到」分数却没得到知识,也浪费了时间。若能将知识讲解得很生动、易理解,学生就会开始去想、去问,进而产生想法。
这种自学能力,进入职场后尤其重要。「科技每天在进步,要自己找资料、找答案,」郑崇华举例,他大学时读的是真空管,根本没人听过IC设计。要不被产业淘汰,唯有主动不断与顾客与供应商碰撞、学习,与时俱进。
「好老师」才是教改关键
过去20年,台湾教改马不停蹄,但看在郑崇华眼中,却是没有抓到重点。「过去都在改变考试方式,但好老师才是症结。」他认为应先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跟品质,世界上许多名校,都是因为先汇聚大师,才能带出高徒。因此,师资与教学品质,便成为DeltaMOOCx把关最严的一环。
郑崇华找来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书」办公室执行长、前元智大学校长彭宗平作为负责人,邀请台湾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与云林科技大学三大科大,共同规划自动化课程,再邀请知名教授设计课程。而台达电自动化部门的主管也会提出产业观点,让课程设计更贴近现况。
接着,老师们进到拥有高画质频道的爱尔达电视台专业摄影棚录制影片。这些老师都很用心,例如地科老师希望能「站在地球上」上课,也可以透过精致的电脑动画达成愿望。影片录制完成后,再由专家审查,确认内容正确、易懂后,才能上线。
郑崇华认为,MOOCs最大的优点是客制化。老师讲述的内容相同,但每个学生的学习步调不一样,有人听一次就懂,有人听到新观念会想很久,想通后,老师早就不知道讲到哪去了。但MOOCs可以快转、暂停、回转,写下问题,下次再问老师。
「就像家教一样,能配合你的学习时间与进度,就算要讲三遍也行,」他兴奋地说:「请家教还不见得能请到这个科目讲得最好的老师,但MOOCs可以!」
十分钟 就把观念说清楚
开设「数位讯号处理器」的北科大自动化科技研究所副教授林显易,是美国普渡大学博士,曾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国外机器人竞赛获奖。在第一个单元,他抱着乌克丽丽轻哼摇滚天团五月天名曲《恋爱ING》的华丽初登场,让所有学生眼睛一亮,却是试了几次才想到的设计。
原来,之前曾有学生用数位讯号处理器设计出调音器,加上林显易会弹乌克丽丽,才决定用这个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
为使学生专心,DeltaMOOCx每一个单元只有10分钟。老师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把观念说清楚。所以课前要写脚本,反复推敲讲述顺序,还得注意别一不小心冒出不必要的语助词,否则就可能「吃NG」。
而且,平常上课可以停下来让学生讨论,但网路上课却得不停讲述,一个小时的课,得准备150张投影片,还要设计特殊的字体大小与插图,备课时间比平常上课多三倍。
彭宗平估计,科大教授一小时的课,要先花20小时准备投影片,再花四小时录影。高中老师采团队合作,三位老师要讨论十多个小时,才能决定教学方式。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的小组由资深老师写脚本,年轻老师上镜头,好吸引学生;还有一组为了说明「一只跳蚤与一只袋鼠跳起来的初速度有何不同」,讨论出十多种讲述顺序,才找出最易懂的那一种。
因为能互相观摩别人的教法,还有老师录完后立刻要求,「我要重讲一遍!」透过互相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大家都担心被笑啊,敢讲的,都是基于对教育的热诚,」郑崇华笑着说。
线上课辅 学习不同解题方式
DeltaMOOCx的另一个特色,是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老师可以在课堂之外,利用云端空间进行小组讨论、电子白板和线上Office Hour,启动线上课辅教学。不到30岁的新北市明德国中老师赵振良,和三位清华大学师培课的同学,这两年都考上高中理化老师,教授高二物理。由于分散在台北、桃园、南投与高雄,平时难以交流,这学期,他们就透过SPOC平台,让四个班级、180位学生聚在一起讨论课程。
由于各校都有教学平台,四位老师便将教学重点放在解题,每周每人拍下两到三题解题过程,放上平台。
每个老师解题风格不同,有人用iPad解,只现声不现身,也有人用简报档,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虽然网路上教学影片很多,但看认识的老师讲比较亲切。」赵振良说。
赵振良则习惯用黑板。为避免写板书占去太多时间,他会先写好一整片黑板,再留下最精华部分,边讲边画,加深学生印象。他为此自掏腰包添购一台高画质录影机,即使一个早上只录一题,还要外加剪辑,仍乐此不疲,「有学生告诉我,『昨天看了很久,观念终于想清楚了!』」
由于「讲述」能使观念更清楚,这学期,每位学生都要录一段解题影片,由三到五位他校同学评分。因为学生都是「数位原住民」世代,拍摄、剪辑难不倒他们,还有人会上字幕;但多数人只能描述「what」,却推演不出「why」,要讲清楚一个物理观念,挑战很大,有人便苦着脸抱怨,「从来不知道当老师要讲这么多!」
新教法才启用两个月,赵振良坦言,学生成绩还看不出明显进步,但学习态度却改变很多,有几个班的学生还自组站内团体,用电子白板写写画画,讨论问题;有时在校园中遇到,也会把握机会反应对影片的意见。
然而,彭宗平也坦言,推动DeltaMOOCx最困难的,在于向老师们解释何谓「大规模开放课程」以及好处。他估计,大学教授听过MOOCs的比例不到四成,知道Coursera的则不到两成,高中老师就更少了。因此,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在寒暑假办了多场工作坊,希望吸引更多老师投入,短期目标是在三年内,完成16门科大自动化课程,长期目标则是运用科技的力量,缩小技职学用落差。
下一步呢?郑崇华曾与线上开放课程先行者、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菲尔‧莱夫(Rafael Reif)交换对线上开放课程的前景。至于结论是什么?他神秘一笑,答案或许就在DeltaMOOCx里。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6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www.gvm.com.tw】【立即购买远见杂志6月号: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