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全球产业链受惠中国「教育红利」更可观(罗庆生)
未来10年将有1.66亿高素质的产业大军投入生产,对高科技企业的吸引力将是沛然莫之能御。即便有供应链移往印度,也多属低阶制造或组装,在高阶制造部分,中国仍有甚至比美国还高的优势。图为重庆长安汽车智慧化工厂作业现场。(新华社)
春节前中国大陆公布了人口数据:2022年出生956万人,死亡1041万人,较前一年减少85万人,是61年来首度的人口负成长。人口决定生产力,是长期且具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因而引发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讨论。
西方主流观点认为,中国人口负成长将危及其制造大国地位。《日经新闻》估计,中国未来10年将有2.34亿人口届龄退休,但只有1.66亿人投入劳动市场,劳动力将减少9%。如此「人口红利」消失,再难推动经济,以往的高增长将成过去。极端者甚至主张,所谓的「中国梦」将永远不会实现,中国的名目CDP,在4、50年内都没机会超过美国。
中国之外,媒体还注意到印度,鼓励企业将供应链转移到印度。因为联合国预估今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印度人口结构年轻,一半此上为30岁以下,是非常可观的劳动力。戴尔电脑即宣布未来将全面停用中国晶片,也要求其他零组件供应商,将「中国制造」转移到印度或越南。苹果也表示部分产品供应链将从中国移往到印度。《彭博社》因而预估,印度GDP今年将增长 6.9%,有望成为一个长达 10 年增长轨迹的开始。
如果晶片、电子零组件等产业链真的全面从中国移往印度,那的确将重挫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此预告「中国梦」破碎就将有物质基础,不再是怀抱「美国梦」的媒体所期待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然而未来发展真的会如此吗?
印度可能错失「人口红利」
预告「中国梦」将破碎的观点其实过于武断,只注意特定面向,缺乏宏观的全面性视野,对未来世界走向的判断可能有误。以印度来说,虽然每年有庞大的年轻劳动力进入市场,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作机会,则印度不但无法享有「人口红利」,反而可能成为负担而引起社会动荡。印度必须解决就业问题。
虽然印度的失业率并不高,例如1月23日印度经济监测中心(CMIE)发布的30日平均移动值只有7.16%,但这数据是以「愿意工作并积极寻找工作」为前提,并不能真实反映印度的就业状态。根据世界银行 2021 年数据,印度的劳动参与率只有 46%,是亚洲最低的国家之一;同一年中国和美国的比率分别为68%和61%。女性更低,2021年仅为19%,还低于2005年的26%。
偏低的劳动参与率表示有大量劳动人口并未外出就业,而是依赖家户长或其他收入。这是印度社会的特色还是有别的原因,必须印度学者自己才能回答。对外部观察者来说,印度超过45%的劳动力受雇于农业部门,而农业人力需求通常是固定常数,因此印度必须在制造业创造更多工作机会,否则「人口红利」就将落空。
吸引更多资金或企业设厂,是印度经济的解方。如果能顺利将每年数百万的新增就业人口纳入生产,8%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完全可以期待。但即便有美国助力与西方媒体的推波助澜,印度仍面临极大挑战,并非完全看好。CMIE的首席执行官Mahesh Vyas去年即曾在部落格表示,印度可能会错过这班车。
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投资环境不稳定。例如印度手机市场龙头,2022年第2季市占率达19%的中国小米(Xiaomi),曾在印度大量投资以扩大在地生产,却因遭到印度政府狙击,经营越来越困难,不仅6.76亿美元资产被没收,还被限制促销预算,年末旺季的手机销售冠军宝座拱手让给三星。
印度与中国关系不佳是众多皆知,但狙击投资印度的中国企业,却不利整体外国投资。去年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表现并不出色,11月还出现负2.4亿美金的成绩,也就是撤资金额还高过投资。相较中国去年受疫情封控影响,FDI在最后两个月大幅衰退,但全年数据仍然算漂亮。依据《自由时报》引述《彭博社》的报导,成长6.3%,创历史新高。这或许与中国虽然有大量企业遭美国制裁,但中国并未相对制裁在中国的美国企业(军工企业除外)有关。
印度另一个更深沉的问题,是教育水准低落,劳工品质为人诟病。美国CNN的报导即表示:缺乏高品质的教育是印度失业危机背后的最大原因之一,政策制定者在教育层面出现巨大失败,教育机构往往强调「死记硬背」,而不是「创造性思维」。这点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观察生产力,不能只看劳动力增减的「量」,还要看「质」。从这个角度观察中国未来10年劳动力将减少9%的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体认。
中国的「教育红利」
这要从劳动力替换的概念,才能理解它的意义。中国未来10年将退休的2.34亿人,和替换他们的1.66亿人,在劳动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被替换的2.34亿人口,是文化大革命时代出生的劳动者,他们并没有受很好的教育,直到1977年,中国大学才恢复招生。1978年底,中国人口已接近10亿,但其中文盲2.4亿,文盲率达25%,青壮年中30% - 40%是文盲。
然而就是这批低品质的劳动者,以「农民工」型态撑起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劳力密集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他们在未来10年将逐渐退休,替换他们的,则属于不一样的「00后」。这些2000年后出生的劳动者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完全不同于被他们替换的那一代「农民工」。
中国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这是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而扩大大专院校招生的教育改革,大量大学成立。2015 年,中国识字率已达96.4%。202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突破千万大关,达1076万人。这批高品质劳动者,正好可以满足中国「产业升级」需要高水准劳动力的需求。
因此,未来10年中国虽减少9%的劳动力,但总生产力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大幅增加。这就是「教育红利」,不仅印度无法比拟,就是美国也要瞠乎其后。
依据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2021年的一份分析报告,到 2025 年,中国的理工科(即美国教育概念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四类学科)博士毕业生,数量将接近美国的两倍 。中国将有 7万7000名理工科博士毕业,美国约 4万名。
虽然美国大学素质仍远超中国,去年英国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司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前20名美国有9所,中国只有2所,且排名多在后面,美国在研究领域还是遥遥领先;然而落实到制造层面,在尖端制造例如半导体产业所需要的大量工程师,中国所能提供的数量就远远超过美国。受金融与法律等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影响,美国培养的STEM毕业生并不敷所需。因此台积电到美国亚利桑那州设厂,还必须从台湾外派数百名高阶工程师,被形容为「台湾半导体史上最大的人才外移」。这是美国硬伤,将成为「制造业回美国」的主要障碍。
未来10年,虽然中国的劳动人口将减少,但20多年前开始的教育改革,却使中国将享有「教育红利」,得以抵销「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未来10年将有1.66亿高素质的产业大军投入生产,对高科技企业的吸引力将是沛然莫之能御。即便有供应链移往印度,也多属低阶制造或组装,在高阶制造部分,中国仍有甚至比美国还高的优势。认为「中国梦」将破碎的观点,过于大胆了些。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