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美国军售助「攻」 国军催生先制战术(罗庆生)

被问及美台是否就空军AGM-158远距攻陆飞弹军售接洽中,以及美方是否有意出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今天在媒体简报会上低调不愿多谈。(图/美联社)

日前国防部宣布将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废「军团」保留「作战区」,引起国内外媒体瞩目。不过各方对此改革的解读有些失焦,甚至还有将废除「大陆军制」解读为废除「大陆」时期的军制,因而出现「去中国化」争论,令人啼笑皆非。

事实上,国军的「军团」与「作战区」是同个机构、两块招牌,现在只是把「军团」这块招牌拿掉,三军联合作战的指挥机制其实早就存在,因此解读为「加强联合作战能力,顺应当前全球趋势」过于空泛,未掌握重点

拿掉一块多余的招牌虽然不是很大的动作,但对有「大陆军主义传统的国军来说并不容易。如果这暗示未来部分作战区指挥官将因任务考量改由海、空军出任,就意味着陆军少了几个中将或少将缺。这对官兵员额比海、空军加起来还要多很多的陆军不公平,易引发争议,国防部没事不会自己找自己麻烦。因此,必须由海、空军出任作战区指挥官的任务考量是什么?才是问题的重点。在此先厘清「军团」这大陆军主义编制的脉络

军团是「大陆军制」的最后象征

国军会有军团(army)这个编制,是大陆军主义的余绪。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或者国军打的抗日战争,基本上都是地面战争。双方各拥有多达数百万人的陆军,打一场会战就可能动员数十万。因此为有效节制,在师之上成立军,管辖数个师;在军之上在成立军团,管辖数个军;军团之上再成立集团军(Group army),如此就可以将数十万大军,统辖在集团军总司令的指挥之下。

在此特别说明,上述「集团军」的概念和目前解放军的「集团军」不同。解放军的「集团军」是「军」的层级,1980年代改制时因为将步、战、砲等多兵种的师、旅或团混编,有别于以往的「步兵军」,因而改称为「集团军」,就好像国军的「步兵旅」改制后称「联兵旅」一样。

1949年后,台湾只有60万大军,地方又小,陆军总司令可以直接指挥,不需要集团军分管,因而只保留第六、第十、第八等3个军团,分别驻防北、中、南部。后来因为军团 – 军 – 师 – 旅 – 营 – 连 – 排 – 班这个指挥链实在太长;曾经有人计算过,军团司令召集各军长召开作战会议,下达命令分配任务,军长回去后分析任务、勘查地形再召集师长开会,下达命令分配任务…,一直到班长受命后召集班兵,让班兵知道自己作战时到底要干什么,大概已经是24小时以后了。国军因而将「军」、「师」虚级化,联兵旅由军团直接指挥。

因此当「军团」的编制取消,国军传统的「大陆军制」就正式结束,联兵旅之上再没有其他层级,成为独立的作战单位,和空军的作战联队、海军的舰队或陆战队一样,平时由军种司令部督导战备整备,战时则由作战区指挥作战。废弃「军团」这层级,就军事制度的变革而言并不难理解。

比较难理解的是,为何要改变以往由陆军指挥作战的惯例,改由海、空军指挥。台海防卫作战,不是以防卫为主吗?海、空军战术都是攻击,没有防守的概念,因此由陆军指挥地面部队防卫,海、空军提供火力支援,一向是国军联合作战的主要构想。由海、空军将领指挥作战区,他们懂得打地面防卫作战吗?

合理的解释,是部分作战区的主要任务,就不再是地面防卫作战,而是以海、空军的攻击为优先。也就是说,国军台海防卫作战构想已经转变。

国军台海防卫战略转变

早在今年初,媒体就传出国军整体防卫构想大幅调整的讯息。国防部发言人还特别对此作出回应,表示战术、战法与时俱进会有一些调整,「但整体防卫构想有连贯性,不会改变」。

讲法很含蓄,意思是大的架构不变,变的是小枝节。但小枝节的战术、战法改变不会惊动大家,这调整恐怕并不小。

国军当前的防卫作战构想是「战力防护、滨海决胜、滩岸歼敌」,这是军事术语,我们先厘清脉络再翻译成白话。

防卫作战是以想定(scenario)为基础。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个敌人可能怎么攻打的剧本,才能研拟出我们应如何防卫的计划。军事惯例是料敌从宽,所以通常假设一个对我最不利的情境。如果这个最不利情境都能应付过来,那么敌人若采取其他攻势,当然就更可以应付裕如了。

因而国军预判敌军发动最猛烈的攻势,将是先以大规模的飞弹饱和攻击,打击我各军事基地,摧毁国军战力,而后再发动渡海与登陆作战。因而国军防卫首先就是「战力防护」,以各种手段确保遭敌第一击后仍有足够战力,然后才能在敌军渡海时反击,寻求「滨海决胜」;最后在登陆阶段集中优势兵力,于「滩岸歼敌」。

这个经过反复兵推的作战构想虽然合乎逻辑,却有个令人泄气的缺憾,就是国军要先挨打,才能反击。然而无论战力防护做得多好,在饱和攻击下必然损失重大。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古有明训。国军为何不能在敌军枪上膛、刀出鞘,准备动手之际抢先出手?来个「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

还真不能,因为做不到。美国的《台湾关系法》虽规定要出售台湾武器,但仅限于「防御性」。虽然这在解释上可以有弹性,但美国就是不卖能直接打到对岸的武器;就算卖,也会动手脚消除关键功能。40多年来美国对台军售有两个不好说的心结,一个是担心解放军打下台湾后掳获美军武器,所以先进武器不卖;另一个是担心国军主动攻击大陆把美国拖下水,所以攻击性武器不卖。

不过美、中进入战略竞争后,台美关系也出现结构性转变。有分析认为,美国希望台湾成为中国的阿富汗,以拖垮中国,因而不遗余力的鼓动台湾。当然这种阴谋论的说法找不到证据。

但美国的军售政策的确有所变动。去年10月,美方宣布军售台湾3项攻击性武器,包括陆军高机动多管火箭系统(HIMARS)、海军陆射鱼叉陆攻飞弹系统、空军AGM-84H增程型距外陆攻飞弹。国军获得这些武器,将有能力攻击海峡对岸的目标。

这表示国军有能力做到「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也就是发动先制攻击。既然如此,就可以采取攻击性的防卫战略,类似中国的「积极防御」战略。事实上,美国军事学者以前就建议台湾采纳。2019年10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就登出一篇<台湾需要毛式军队>(Taiwan Needs a Maoist Military)的文章,建议台湾改采「积极防御」战略。

在美国支持或期望下,国军防卫战略改成「积极防御」的可能性高,废军团凸显作战区,或许就是指标。虽然台湾不会直接采用这个词汇,而是转化概念,以避免被讪笑为东施效颦。

向对手学习其实并不丢脸,对竞争而言,反而是积极健康。美国拜登政府有意以2.5兆美元推动基础建设,以及补贴半导体的科研,就被类比为效法中国的「美国制造2025」。

只不过,台湾获得的攻击性武器数量有限,面对庞大的解放军,是否能达到决定性效果,还是激怒对手引来更强烈的报复,恐怕还需要多做几次兵推来确认。毕竟《孙子》2700多年前就讲得很清楚:「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