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国军调整「整体防卫构想」 美国不爽?(罗庆生)
前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莫健在「美台国防工业会议」演讲时,对台湾放弃「整体防卫构想」转向远程打击、本土空优和控制海上运输线的传统作战方式表达不满。这是否为国防部长邱国正意料中事,抢先表达不派代表参加的原因呢?(图/本报资料室)
国防部正在调整台海防卫作战构想,美国似乎并不满意。据报导,前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在不久前举行的「美台国防工业会议」演讲时,对台湾放弃「整体防卫构想」转向远程打击、本土空优和控制海上运输线的传统作战方式表达不满,敦促台湾继续投资于大量小型武器的「不对称战力」。这通常指的是单兵或伍、班层级,就可以操作的飞弹、飞弹载台或无人机。
美国对台湾的防卫作战计划有意见已经有段时间,例如认为国防预算应达到GDP的3%,建议采取全岛布满飞弹的「刺猬战略」等,但大多透过学者提出也算尊重台湾的选择。AIT如此下指导棋,或许是台海战争风险升高,美国有点心急,担心中国如果真的动武,台湾「自我防卫」能力不够,会把美国拖下水。
但「整体防卫构想」是什么?美国为何那么感兴趣?它真的可以强化台湾防卫能力,吓阻中共攻台?甚至有机会击败解放军?
「整体防卫构想」的重点
军事术语有时候咬文嚼字,必须翻译成白话,行外人士才能理解。国军作战构想从反攻大陆转变为台海防卫后,无论是强调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或者是重层吓阻,都是按照制空、制海、反登陆的程序实施,目标是寻求滨海决胜、滩岸歼敌。也就是说,无论高层的军事术语如何变化,基层官兵的作战模式,基本上是不变的。
这有什么好处?熟悉。官兵熟悉自己任务,战争一旦开始,大家都知道要到哪里去、做什么事。几乎可以不待命令,立即反应,尤其是第一线官兵。
那这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反登陆之后,之后就没有了。什么意思?意思是如果滨海不能决胜、滩岸不能歼敌,之后战争怎么打,没有安排。
为何没有安排?两个理由,第一,国军对滨海决胜、滩岸歼敌有高度信心,认为必然可以造成解放军重大伤害,从而吓阻中共军事冒险。第二个理由则必须专业人士才能理解。通常攻势作战,计划会做到达到目标为止;守势作战,则只做到第一次接触。为什么?因为攻势如果顺利,可以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来;守势如果守不住,没人知道后续发展会怎样。与其预做失败后的计划安排,而让官兵产生侥幸心理,还不如确定目标,以成败在此一举,坚定官兵非赢不可的决心。
不懂?好,举个例子。假设给某个陆军旅的作战命令是:全力防守林口海滩,守不住退到关渡打城镇战,再守不住,退到阳明山打游击战。请问在战况最激烈的生死关头,官兵会选择守,还是退?1948年国共内战时,国军经常一退再退,1949年却打出个古宁头大捷,就是因为战场在金门,没地方可退。有备案的防守命令是很糟糕的。
因此,虽然防卫作战的细节不得而知,但合理推论,国军在制空、制海、反登陆的全过程都会全力以赴,不会保留实力。尤其在最后决战阶段,空、海、陆军所有预备队,能够投入的都会投入,这使战胜的机率增高。但同时也表示,如果失败,国军大概也不会有多少残余战力,能够打城镇保卫战了。
问题是,虽然这在战略上是个合理选择,但政治上却很容易被解读为失败就投降。现役战力打残了,不是还有后备战力吗?后备军人教育召集变严格,计划成立「防卫后备动员署」,就是反登陆之后的安排,也就是「整体防卫构想」的重点。
「整体防卫构想」是前参谋总长李喜明任内所提出,表面上看起来是强调不对称战力;李喜明认为两岸国防预算差距悬殊,台湾不能再用传统「军备竞赛」式的对抗方式,应该采取不对称作战思维,把大部分资源使用在不对称战力上。这些小型、致命、机动的武器才真正具备战场存活能力,而且价格便宜,应是台湾军购主力。
但实际上,「整体防卫构想」真正的重点,是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李喜明去年一篇登在美国外交家杂志(The Diplomat)的文章中强调,解放军登陆成功后,台湾后备部队将提供最后一道防护,台湾人民必须接受训练,以城镇战与游击战模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作战。
这回答了美国为何喜欢「整体防卫构想」。后备部队如果结合人民,采取城镇战与游击战模式,在各地阻击登陆后的解放军,那么台湾就会成为中国的阿富汗。最后结果如何虽然不得而知,但中国肯定被台湾拖垮,就如同美国被阿富汗拖垮一样。
「整体防卫构想」的争议
但这种利用人民作战的战法有高度的道德性与可行性争议。军民结合的防卫作战源自一战时期的总体战概念,已经不符合当代《武装冲突法》或称为《国际人道法》的人道主义趋势。「整体防卫构想」的倡议者并没有告诉人民,战争时平民受《武装冲突法》保护,军人攻击平民将送国际法庭审判;但如果平民拿起武器,就成为合法的军事攻击目标。如果台湾人民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作战,那么自己的社区就会被摧毁。最后无论结果,都是城市变成废墟与大量平民的伤亡。倡议者有责任讲清楚这一点。
即便不考虑利用平民,也就是用现役军人或后备部队,使用不对称作战武器作战,可行性也受质疑。以下用「微型飞弹突击艇」为例加以说明。
「微型飞弹突击艇」建案是要打造60艘,约50吨,具机动与匿踪性,能搭载2枚雄二反舰飞弹的快艇。这种快艇虽然耐波性差,风浪一大就无法出海执行任务,却能从港口直接发射飞弹攻击海峡中的敌舰。因而战时可以随机部署在全台200多个渔港中,让攻击军防不胜防。以小搏大,是典型的不对称作战载具。李喜明任内力推,但之后被海军以「不符作战需求」而撤案。
海军虽然没有公开说明如何不符作战需求,但可以做合理推论。微型艇部署在渔港中,在渔船掩护下加上伪装,确实不易被解放军卫星或无人侦察机发现,但这只限于开战前。一旦微型艇发射飞弹,隐匿就曝光,接着而来的,就是解放军反舰飞弹的报复。微型艇太小,无法部署反飞弹系统,必然被摧毁。
或者说,即便被摧毁,但已经发射2枚飞弹,先摧毁解放军渡海船舰,仍然划得来。但问题不是那么看。微型艇被摧毁的同时,将造成周边渔船的间接破坏,被摧毁的将不只那艘微型艇而已。这种事只要发生过一件,或渔民事先就体会其中的利害关系,那只要微型艇一开进渔港,渔船就会跑光。如此微型艇丧失掩护,最隐匿变成最不隐匿。
「整体防卫构想」更大的争议,是资源的排挤。虽然不对称武器价廉,但少量没用,要大量部署,那花的钱就多了。国防经费有限,如此F-16V是不是要少买十几架?自制潜舰,是不是要少做几艘,或根本就不做了?这将削弱国军制空、制海的战力。
「整体防卫构想」并没有排除制空、制海、反登陆的传统作战模式,只是在反登陆之后,再加上使用小型不对称武器的城镇战、游击战。这在政治上正确,战略上却不合理。除了战机与潜舰数量可能因资源排挤而减少,请问配备不对称武器的陆军部队,要不要打反登陆作战?如果打,武器适合吗?如果不打,那么制空、制海、反登陆的战力就全部被削弱。结果就是传统作战打不好,不对称作战也打不好,两头落空。曾国藩的名言:「军事无万全,求万全者不得一全」。军事就是必须冒险,必须选择。
如果真的那么喜欢不对称作战,战略上最合理的选择,就是放弃传统作战模式,将资源全部投入不对称。如此才能建立真正有效的不对称战力。不过这种选择的问题是,国军官兵必须放弃他们所熟悉的防卫作战模式,重新学习新的战术、战法与武器装备。这必须进行军事事务革新,否则只是空谈。依照各国经验,那要花10到20年的时间。而战术转换的战力间隙,是否反而打开解放军攻台的机会之窗,也必须仔细评估。
AIT施压会不会改变台湾的防卫作战计划,不得而知。但期望主事者能从国防专业而不是政治上思考。让我们再掉一句《孙子兵法》的书袋吧:「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台湾国防,禁不起乱。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