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通识教育,设计校友调查

原文标题《围绕博雅教育的毕业生跟踪——以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共享协会校友调查为例》,略有删节。文中小标题为编辑自拟。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在中国也被译为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尽管叫法各异,但核心思想都是除了专业训练外,大学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识,培养人文素养。

美国文理学院被视为在实践中贯穿博雅教育的典范。伴随着中国高校在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等方面的探索,各高校既出现许多创新,又迎来若干挑战:怎样衔接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与研究生所需的专业素养?围绕哪些核心能力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如何通过中长期毕业生调查评价这些目标是否达成?

本文以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共享协会校友调查为案例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共享协会(Higher Education Data Sharing Consortium,以下简称“HEDS”)是通过数据采集、整合和共享促进本科博雅教育的第三方机构。该协会于1983年在瓦巴什学院(Wabash College)成立。该校因2006年启动的“瓦巴什全美博雅教育研究”(Wabash National Study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而“一战成名”。该研究共有49所高校的17000多名学生参与,由跟踪同一届学生刚入学、大一结束时以及大四离校前的三次调查组成,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成为美国博雅教育研究的基石。

本文关注的HEDS校友调查延续了这种以博雅教育为核心的特点,它是专门为离校五年和十年的毕业生设计的调查。130多所高校参与了这项调查,其中大多数为规模不大的私立高校。

调查采集的数据可以与公共数据(如来自美国教育部的IPEDS)、院校数据(如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教师薪资调查),以及其他来源的数据〔如国内高教领域较为熟悉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相互打通。

从高校反馈来看,伊利诺伊卫斯理大学(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认为HEDS校友调查的独特贡献在于打通了教学数据与就业结果,涉及学生满意度、师生互动等。路德学院(Luther College)喜欢该调查的原因是这些数据可按专业进行分析,各院系能看到自己与学校整体相比所处的位置。圣三一大学(Trinity University)则把调查里的发现用在战略规划里。他们根据学生对在校经历的评分,决定新增一个海外游学及国际化体验中心。

中长期调查设计思路

HEDS校友调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尝试把学生在校期间的经历与毕业后的发展结合起来分析。这种尝试既基于高等教育领域的经典理论(包括库恩的高影响力活动与阿斯汀的学生投入),又反映了高校招生、教学、学工、就业等职能部门对毕业生数据的具体需求。

聚焦毕业生中长期跟踪调查这一主题,HEDS校友调查分为针对本科与研究生的两套问卷。这两套问卷既有差异(例如不同的学习任务),又同样强调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核心能力的培养,且都关注除了就业之外的家庭美满、终身学习等个人成长。接下来以具体题项为例讨论毕业生中长期跟踪调查的设计思路。

对比HEDS校友调查的本科与研究生两套问卷发现,其共用问题约为70%,而不同题项仅占少数(不到三分之一)。

首先,从导语来看,研究生问卷专门强调这次调查的目标是对教育的“长期影响”(long-term impact)进行评价,而本科问卷并未突出这一点。

其次,在题项顺序上,两套问卷的第一道题都是问现状,但是本科问卷的第二道题紧接着就问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打算,且细分为双学位、文学或理学硕士、MBA、其他硕士、法学硕博学位、医学学位、哲学博士、其他博士学位、其他证书等。这反映出对答题人群而言,本科教育更像“桥梁”而非“终点”。继续在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或其他研究生院攻读硕博学位是接受博雅教育的本科生毕业后较为常见的发展路径。因此这道题会被放在问卷如此靠前的位置且列出了如此全面的选项。

再次,从具体内容来看,关于学习任务的题项差异最大,体现出本科与研究生这两个阶段的教学在本质上的不同。

对本科而言,主要任务是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训练,例如问卷上提到的八项常见学习活动包括:1.完成小论文;2.作口头报告;3.通过完成作业或项目来解决问题;4.指出某一观点的利弊;5.把不同课上学到的知识关联起来,等等。

对研究生而言,培养重点则在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探究与发现,例如问卷里列出的12项常见学术活动涉及:1.解释并举例说明专业领域里的主要理论、研究方法、探索路径和实践类型;2.探索专业领域内现有理论、知识及实践的边界;3.对专业领域里的重要概念进行评价、完善与拓展;4.用恰当的数学或统计方法分析专业领域里的一个研究问题;5.在课外环境里用所学到的专业领域高深知识应对一个实际挑战,等等。几乎每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都围绕其专业领域展开,这也凸显了本科教育的“博”与研究生教育的“专”。

再来看本科与研究生这两套问卷的相似之处。

首先,这两套问卷都强调在校期间的师生关系,且都从师生互动、课外指导和课上经历这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中师生互动包括4个题项(如“提供及时有用的反馈”),课外指导有5个题项(如“我与老师在课外的互动对我的职业目标和抱负有积极影响”),课上经历有6个题项(如“老师让我指出在课上讨论的想法、原则、观点等存在的问题”)。可见,无论对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而言,师生关系都是在校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互动关系既发生在课内又发生在课外,既有学术探讨又有职业指导,既要求思想上的深度又强调反馈速度。

其次,两套问卷都关注13项核心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且对每一种核心能力都给出简洁明了的定义,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些抽象概念并勾选合适答案。例如,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在接受或形成一个结论之前,对想法、证据及前提假设进行检验”,问题解决的定义是“设计、评估并实施一种策略来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这13项核心能力可被视为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内核”,课程体系围绕其搭建,培养结果也离不开对这些能力的测评。

再次,从毕业后中长期跟踪来看,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信息采集都以就业为主,常见指标包括薪资水平(包括起薪与当前薪资)、从事的职业及行业、工作稳定性(从换工作的次数来判断)、专业相关度(细分为工作与获得的学历相关或工作与学到的技能相关等)。除此之外,该调查还关注家庭美满(例如婚姻状况与子女人数)、终身学习(例如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社区贡献(例如做志愿者的频率)等个人成长。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输出”的不仅是一个掌握了高深知识或高端技能的劳动力,更是一个能承担家庭义务与社会责任并给自己不断“充电”的人。

局限与启示

当然,HEDS校友调查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它的设计初衷是服务于只有500到数千名学生的美国私立高校(尤其是文理学院)。这些学校的规模较小,因此师生互动相对更为频繁。其次,它的部分题项不适合中国的本土国情,例如其中有道题专门问毕业生是不是拉美后裔。

整体而言,该调查对中国高校的毕业生中长期跟踪仍有启发,尤其是在与博雅教育相关的人才培养基本规律与共同挑战方面,例如分成本科与研究生两套问卷,围绕核心能力打造课程体系,就业指标体现工作稳定性与专业相关度,以及毕业后中长期跟踪可关注家庭情况、终身学习等就业之外的个人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HEDS校友调查网站。

[2]瓦巴什全美博雅教育研究。

2.回复“数据研究”,获取月收入、就业满意度、热门专业等麦可思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