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秩序托底的世界市场

(图/达志影像)

即使在美国前众议院议长访台湾之际,我依然对中美关系保持谨慎的乐观,并认为虽然中国面对的外部压力和风险加大,但未来5至10年的中国依然处于「风险可控的战略机遇期」。

中共二十大后,欧洲开始对华转向,德国总理萧兹和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先后访华,荷兰逆美国意志而卖光刻机给中国,而中美元首峰会后美国众议院首次放宽进口来自中国的晶片的限制范围。

不仅美西方对华政策有所转圜,中国在G20峰会上的突出地位以及中阿峰会,都标志着中国的国际作用更上层楼。美西方释放的对华政策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所呈现的「双向运动」,意味着中国并没有因为外部风险增加而失去战略机遇期。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我们所说的作为观察世界秩序变革的方法论的世界政治学。世界政治学研究的是基于世界市场形成的政治思潮所导致的国内制度变迁以及由此塑造的大国关系和国际秩序。在世界政治视角下,无论是国家还是非国家行为体,最终都是人构成的,一切政治经济分析最终都应该还原到人的观念与利益上来。

人的行为受两种因素支配,一是观念,一个是利益。世界市场是利益的舞台,而政治思潮则是观念的汇聚。抓住了这两个关键词,对于历史上的国际秩序以及正在变动的世界政治走向,就会有个大致的把握。

首先,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编织起来的一套组织体系,离开世界市场,靠战争和贸易扩张形成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和资本主义经济体都会萎缩。除非欧美国家不再搞资本主义而抛弃世界市场,否则世界市场就是链接欧美与中国的生命线。

其次,不同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不同位置,诞生了相应的政治观念。主导世界市场的国家必然主张自由扩张主义的政治思潮,而被支配国家则可能奉行各种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政治思潮。

因此,世界市场和政治思潮互动所形成的国际秩序是一个矛盾体,支配世界市场的国家的政治思潮与世界市场边缘地带的国家所主张的政治思潮是冲突性的。人们看问题容易受政治思潮支配,政治观念所建构的大国关系是很紧张的,但政治思潮的背后是世界市场。

中国已经是众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收缩地位的国家对待中国必然是极端矛盾的。

一方面,市场分工存在双赢和共生的机制,这些国家离开世界市场就无法存活,因为资本主义是依赖世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化体系,而中国已经在世界市场体系中举足轻重,它们离不开中国,与中国脱钩会带来经济上的疼痛感。

另一方面,权力分配具有排他性与零和特点,世界市场中心地位的转手让它们感到失落、焦虑和恐惧。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中国都将身处这个矛盾体的国际秩序中。

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比重和国内市场影响世界市场的能力,决定了那些曾经的世界市场中心国家离不开中国,同时又因为这些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收缩所刺激的民粹性情绪而对视中国。

处于这种矛盾体世界的中国,如果掌握认识国际秩序的方法论,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就能保持自信,在大战略上保有政治定力。要知道,与一个能决定世界市场走向的国家「脱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反噬,这也根本性地违反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国际关系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