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自古公公好威名”
前几天有朋友留言,说熊师傅能不能讲讲刀郎的《罗刹海市》。
我知道他可能是想要我分析拆解恩怨,但是流行音乐圈我不熟,这些人的恩怨我也没有兴趣。
一个作品出来,那怎么解释,就是观众、听众和读者的,所以谁愿意怎么解释,真的是开心就好。
对了,《罗刹海市》是《聊斋》里的故事,我喜欢王玥波老师表演的版本,大家可以找来听听。
我就拆拆一句歌词,那就是“自古公公好威名”。
在今天的语境当中,“公公”和“太监”一般是同义词,但是在古代,这些词还真不是一回事。
太监过去还是一个敬称呢
中国是最早使用阉人进行宫廷服务的国家。
周朝就有,到了唐朝,有了大监、少监这样的称呼,大监也写成太监,并不是割掉了才从太变成大,监,就是照看的意思,今天这个意思还在用,比如“监护人”。
太监指的是高级宦官、部门负责人,明朝有十二监,孙悟空管理的御马监,也是十二监之一,十二监的负责人,才能叫太监,那些小宦官,是不能叫“太监”的,就像高校教师不能都叫教授一样。
但是咱们中国人有个特别好的传统,就是为了恭维、巴结而用高级职务称呼低级办公人员,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称呼的贬值。
比如校尉过去是仅次于将军的高级武官,到后来就连看门的小兵都叫校尉;太尉过去指的是国家军队的总指挥,后来凡是在中央的高级武官都叫太尉;大夫、郎中是过去的文官,后来看病的医生也都被这么称呼。
到了清朝,大家对所有的宦官都称呼“太监”,还有了“小太监”这样的称呼。
清末有太监活到了1949年之后,写回忆录的时候说,太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绝对不提“太监”“公公”“老公(念轻声)”这样的话,觉得是侮辱,他们都是像北京街头的普通男性一样,互相称呼“某爷”。
对了,日本始终没能掌握男童阉割技术(朝鲜有),所以将军的大奥里,用的都是女官。
奥斯曼土耳其掌握了阉割技术,也发展出了庞大的后宫。
“公公”俩字为什么不能提
清末的公公不愿意别人叫自己公公。
全世界都有一个趋势,就是地位低的群体倾向于不断变换自己的指称。
有一部二战电影《红色机尾》,讲的是二战美军中的黑人飞行员的故事,在1940年代,如果你称呼一个黑人“coloured people”,他会觉得是侮辱,你称呼他为negro,他会比较高兴。
现在这个词在美国是绝对不能用的,Negro变成蔑称之后,黑人愿意被称作“black”,后来则是purple。
现在,则要统称为“非洲裔美国人”,上面那几个称呼都不行。
公公这俩字,最早也是敬称,有人说这个词从“宫殿”而来,这就是想当然,对年长的宫女称呼“姑姑”,那称呼年长的宦官“公公”,就是当长辈来尊敬,理所当然,要比“宫殿”通顺得多。
尊称-普称-戏称-蔑称。
公公今天就是一个蔑称。
公公为什么比你大
公公和文臣武将有什么区别?
有人说,下面没有了。
对,这是一个区别,但不是本质区别。
公公最大的问题是,他是不需要经过文官考试又掌握了权力的人。
明清两代考中秀才的概率,比今天高中生考上985的概率还要低。
清朝 有俩人当过皇上 ,但是没考中秀才,一个是洪秀全,一个就是袁世凯。
光中秀才还当不了官,至少要中举,或者捐一个监生,你才有做官的可能。
你要想见皇上、当京官,那就得中进士。
中进士的概率,就跟考上清华姚班、北大图灵的难度差不多了。
好,我们假设你是一个大明的进士,你中进士之后又努力了十几年(已经是最快的了),进了内阁,当上了大学士。
你会发现皇上躲起来修仙,他根本不见你,也不支持日常工作,谁代表皇上来跟你聊呢?
公公。
要决定什么大事,几个权力最大的公公,跟你们几个大学士脸对脸坐着。
你们这边的首席是首辅,你们客气,管首辅叫宰相,其实本朝的宰相说了不算,他只能在你们内部系统里传达传达精神。
对面的公公们有一个头儿,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大家都暗地称他为“内相”。
你列的财政收支、赈灾计划、军饷,都要掌印太监来批红,这位公公不给你批“同意”,你什么政策都执行不下去。
你读的圣贤书上写得清清楚楚,东汉亡于宦官专权。
但是你要跟皇上反映一下,让皇上把他们罢免了,你建议罢免公公们的奏折写好还是公公给你批。
你再大学问,不跟公公联手,啥事也做不成。
掌印太监一般都会兼管东厂,首辅大人都会尊称他一声“厂公”。
厂公指挥锦衣卫,你对他不恭敬,今晚就下诏狱,晚上就一堆黄皮纸给你封鼻子贴死了。
公公也是穷苦人
明清的宦官,以河北人为主。
因为首都在北京,河北小孩招进来,说话虽然有口音,但听得懂,你招福建广东的人进来做公公,沟通都成问题。 韦小宝说扬州话 ,在 宫里根本就装不了太监 ——第一天就会死掉了。
公公的家里条件都不太好,除了个别像魏忠贤那样的流氓,只有吃不上饭的家庭,才会送孩子进宫当宦官。
有的家庭不仅经济条件不好,家长脑子也不太好。
之前有位清末太监的回忆录,他爹给他自己下刀子割的,才割完,辛亥革命就爆发了,没皇帝了,别人都把他当笑话看。
后来送钱托人把他送进了王府工作, 这就属于被时代的齿 轮碾过了的。
公公招进来也要分级:
长得太蠢的,就干点力气活儿;机灵的,在主子身边伺候;有点文化的,机灵的,明朝会送去读书,未来就奔着司礼监的秘书工作去。
宫里读书 没那么卷,但别管你怎么学,那些进士、翰林看你都是 差生。
当公公,门槛低(虽然很疼)、提拔快、贴近皇上、能随时打小报告。
这样的人爬 到自己头上,大臣们肯定是很不舒服的。
但是他们还得听公公的。
公公的权力从哪里来?
从皇上那里来。
史书上记录公公干了好多倒行逆施的事儿,大概率是皇上的意思,读书人不敢骂皇上,那就只能骂公公。
公公的威名
公公确实文化程度不高。
当然了,公公也知道大臣瞧不起他们,有些公公就特别想证明自己,让大臣们闭嘴。
每次有公公想证明自己,就会天下大乱。
比如明英宗时期的公公王振,忽悠皇上亲自去打蒙古人,班师(其实是逃跑)途中绕道去看王公公老家的宅邸,导致了皇上在土木堡被俘,王公公也被愤怒的将士们打死了。
但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公公好威名,而是皇上好威名。
大家可别觉得皇上不能升官了,自古的皇上都幻想自己当大将军。
信任十常侍的汉灵帝就曾经封自己无上将军,正德皇帝朱厚照也封自己做过总兵官,沙皇彼得大帝也给自己封过将军衔。
数不清的钱,数不清的女人,也没法满足皇帝。
一想无敌天下,二想长生不死,再厉害的帝王也不能免俗。
公公的威名,其实是大帝的幻想。
狐狸和老虎,永远的联盟。
今天的公公
我们仍然会在职场上看到公公。
他们已经不再接受外科手术了,但其他特征没有变:
他们不是公司或者单位的栋梁,而是紧跟大领导的私人;
他们溜须拍马,善于照顾领导的生活;
他们出身低微,被领导越级提拔;
他们爱打小报告。
这种人,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太监和公公。
很多人烦这些公公, 但 是我要提醒你:
任何一个组织内部,一定有些人是这个组织的人,有些人只是组织负责人的私人。这就是《关系攻略》里最独创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利益接合部。
简单地把公公斥之为祸头、恶棍,未免粗暴了。
一个公司,一个单位,如果有公公在前面耀武扬威,那必然有一个万岁躲在后面放任、操控。
他想要让公公说他不好说的话、做他不好做的事,想让公公、朝臣、诸侯、外戚争斗,大家打成一团。
不要简单地去骂公公,这解决不了问题。
大明的名宰相张居正会和厂公冯保联手,名将戚继光会给冯保塞钱。和公共汉贼不两立,固然是纯儒的志气,但是善于利用公公,让他们为自己开路,给自己言说,才是真正的大高手。
利用人的贪欲,有时候可以把事做成。
此外,公公是皇上的人,但公公也是人。
人和人都可能有矛盾。
公公和皇上也有矛盾。
皇上身边,还有别的公公。
我们成年人,谁不是活在各个派系的夹缝中呢!
p.s
这篇拆解,脱胎于昨天视频号的解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如果对公公横行的大明朝有兴趣,可以下单收一本《凡人动了心》。
三言成书的时代,就是厂公和朝臣们你死我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