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導演的豆花:認識自己、看見家園

「豆花是台湾特色食物,许多人的童年回忆。」纪录片导演何明瑞说,小时候能够吃上一碗豆花,已经足够幸福。他开了一家「导演的豆花店」,以豆花连结自己童年的记忆,同时追念故友的真情和热情。

2019年起,导演何明瑞开着他的豆花车,到不同地方进行影像教学。图/导演的豆花店提供

何导演卖豆花很认真,向大溪豆干老店学来盐卤制作豆花的传统方法,再自行研制配料,每天新鲜制作。他讲究食材,只用天然原料;例如用地瓜和芋头制作粉圆、山栀子制作粉粿,买价格高出数倍的美国有机黄豆制作豆花。一碗豆花八十元,这样成本合算吗?何明瑞笑笑说:我自己爱吃。

做为导演和摄影师,何明瑞入行三十多年,和导演刘嵩合作拍摄《农村的远见Ⅱ》、《南国启示录》,两度入围金钟奖最佳摄影。他与《看见台湾》纪录片导演齐柏林交情深厚,两人相约「你在天上飞、我在地上跑」,一起投入影像教育。

曾有算命师预言,何明瑞活不过五十岁。没想到年过五十、庆幸拥有了多来的人生,却送别了好友齐柏林。2017年齐柏林空拍飞机失事,何明瑞哭整个下午。他决心,齐柏林永远飞在天上,轮到自己实践约定。

2019年7月,导演的豆花车登场,这是何明瑞「地上跑」的影像教室。每到一处偏乡,他先带小朋友手作豆花,从磨豆、煮豆浆到凝结,再加上小朋友找来的当地食材,做一碗自己家乡的豆花。然后,导演让小朋友学习空拍机,从不同的的角度看见家乡。

导演何明瑞在迪化街开豆花店,用豆花连结人与世界。图/导演的豆花店提供

拍摄影像为了「看见」、制作豆花为了「吃到」;何明瑞说,看到或吃到,都是人用感官和世界连结的方法。透过影像教学或制做豆花,都可以让孩子打开感官,重新认识自己和家乡。

影像是媒介、豆花也是。何明瑞说,豆花具有很大包容力,能够成全各种食材。大家「吃豆花」总是先挑配料,花生、粉粿、红豆、绿豆、花豆、粉圆、仙草、薏仁等,随意搭配、甜淡自选,一碗豆花就有无限变化。

导演何明瑞开豆花店,食材每日现做,给顾客吃到天然好味道。图/导演的豆花店提供

为了推广影像教育,何明瑞在迪化街区创办「梦想基地」,一楼就是豆花店。延续空间提供者、财团法人台北市至善堂的公益精神,何明瑞每月送六百碗豆花给附近「读好书、做好事」的国小学生,开幕三年已经送出一万五千碗。

在导演的豆花店,口里尝著白嫩豆花搭配甜蜜红豆及软弹粉粿,眼睛看着现场播放、何明瑞以十年时间完成的金门辇轿纪录片。我相信,追求一碗豆花的口味圆满,和纪录一个故事的深刻动人,都需要同样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