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里的中华美食-大家能不能对自己的文化有点信心?

作者曾泰元

元宵节刚过,应景食品「元宵」的英文yuan hsiao,用的是传统威妥玛拼音音译,全世界最大、最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30年前就已收录。牛津词典是这样描述元宵的:A sweet rice-flour dumpling made for the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 (15 January in the lunar calendar)「一种糯米粉做成的甜汤团,为华人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的应景食品」。中华美食台湾小吃文化特色词,在英文里经常难以找到现成的对应,因此多得诉诸音译,也就是依照发音,用罗马字母逐一转写。元宵如此,其他类似的例子信手拈来即有。英文里较常见、一般中型英英词典就有收录的,包括馄饨(wonton)、点心(dim sum)、炒面(chow mein)、炒杂碎(chop suey)等。

英文里相对少见、但收录于大型权威英英词典者,有包子(pao-tzu)、馒头(mant’ou)、饺子(jiaozi)、润饼(popiah,源自闽南语薄饼」)、芙蓉蛋(egg foo yong,类似西式蛋饼)、蘑菇鸡片(moo goo gai pan)、木须肉(moo shu pork)、炒什锦(subgum)等。另有一些尚未收录于英英词典,但早已广为英美人士所熟悉使用,如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麻婆豆腐(Mapo tofu)、炒河粉(chow fun)等。日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台南小吃,把台南称为台湾的美食之都,受到台湾媒体的重视。我随后在中国时报为文,探讨CNN如何翻译台南小吃,发现记者作法相仿,也采用了许多音译,有国语也有闽南语,如担仔面(danzai noodles)、碗粿(wa gui)、豆花(douhua)、肉圆(ba wan)、鲁面(lu mian)、粽子(zong zi)。当然,记者还给这些音译词加上简短的英文说明,以利外籍人士理解。2年前,CNN的旅游频道介绍了亚洲10大街头美食城台北西安也入选其中。在每个城市中,CNN又精选了10种街头美食,共计100种。我统计了一下,这100种当中有高达83种采取完全音译,有8种采取部分音译部分英文,只有9种全是英文。事实摆在眼前,CNN记者在介绍各国美食时,音译的使用率奇高,超过9成。台北、西安两地共20种的华人美食小吃,更是全以音译呈现,兹举台北为例:生煎包(sheng jian bao)、臭豆腐(chou doufu)、蚵仔面线(oa misua)、刈包(gua bao)、胡椒饼(hujiao bing)、牛肉面(niu rou mian)、豆花(douhua)、肉圆(ba wan)、葱油饼(cong you bing)、大肠小肠(da chang bao xiao chang)。西方的主流媒体这样处理台湾小吃,是不是让许多人跌破眼镜?CNN这样做不无道理。这些文化特色词有其特殊性,在翻成英文时,国际惯例就是音译。音译不仅自然直觉,又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除此之外,音译对外国人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音译不只方便店家理解,充满异国情趣,更是展现在地语言能力的机会。不过许多国人对音译的反应,总是质疑强过认可,批评多于肯定。大家总认为音译谁都会,简单直白毫无学问,而且音译出来的全新说法,外籍人士不会懂。大家或许有所不知,这种直接的音译法是最常见的,放诸四海皆准,任何的语言都是如此。近一点的,有日本的寿司(sushi)、韩国的泡菜(kimchi),远一点的,有义大利披萨(pizza)、法国的长棍面包(baguette)。许多人本能地排斥音译,钟爱将就现成的英文。此举虽能加速外籍人士理解,但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混淆让人误解。试问,什么是dumpling?饺子?锅贴汤包小笼包?元宵?汤圆?面疙瘩?粽子?烧卖?音译另起炉灶,则能避免如此之弊端。再者,一回生二回熟,音译词多看多用,全新的说法便能逐渐习惯。

元宵的英文就是音译的yuan hsiao,放眼国际看看台湾,大家能不能对自己的文化有点信心

●作者曾泰元,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语言学博士,东吴大学英文系主任、林语堂故居执行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