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的晚餐、大人的懷抱 「補習班」變明亮燈塔

「国盛叔叔」是孩子们信任的靠山,他返乡创办抱抱熊学堂,就是希望提供温暖陪伴,打破弱势家庭恶性循环。 (谢佩颖摄)

【文/林以璇;图片/谢佩颖摄】

像是城市里的补习班、安亲班,在偏乡却是灯塔,而且免费。返乡开办学堂的国盛叔叔与社区志工,让无人照顾的孩子不再游荡,有了温饱与陪伴,才有机会跳脱阶级复制,打开未来想像。

每天傍晚,花莲富里乡东里国小的孩子们会聚在足球场上练球。球队中有一对胡姓姊妹,姊姊已经12岁,身高却不足140公分,完全不像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少女。

她们的母亲长期酗酒,父亲的工时不稳定,家中不仅没有食物、热水,有时为了照顾最小的弟弟,小姊妹甚至不能来上学。

直到抱抱熊学堂创办人李国盛介入以后,才确保她们每天温饱。

李国盛。 (谢佩颖摄)

每天练完球,姊妹会跟着其他10几个孩子一起到抱抱熊的东里小学堂,先吃晚餐、写完作业后,跟朋友们一起读绘本、画画,直到晚上8点由家长或是老师送回家。

这些参加免费学堂的孩子,大多来自弱势家庭。

抱抱熊学堂创立于2016年,现在已经有花莲东里、富里、崇德、罗山和台东池上等5个据点,总计每天晚上有60多个孩子来写作业。

【小档案】抱抱熊学堂

主要人物—创办人李国盛

成立—2016年

暖心改变—让家庭失能的偏乡儿童,放学不再四处游荡

创新教学—

1.邻里互助,为失能家庭儿童提供晚餐与课辅

2.举办各项职业介绍和艺文表演,扩展视野

《天下》采访当晚,突发芮氏规模5.8的地震,震央正在富里。

位处2楼的富里小学堂里,长发消瘦的11岁女孩婷婷,吓得蹲在桌底下大哭。

因为妈妈的工作是超商大夜班,自从最亲近的外公过世,不去小学堂的日子里,婷婷的夜晚只有抖音与玩偶作伴。

去年918大地震,富里乡倒了几栋房子,从此婷婷遇到地震就会哭。

「这样的孩子,你不去接住他们,他们怎么办?」李国盛叹道。

学堂的孩子们有时会叫他国盛叔叔,更多的是各种希望吸引他注意的恶作剧绰号,但在最害怕的时候,高大的李国盛是他们最信任的靠山。

这天,也是直到他蹲在一旁安慰,婷婷才愿意抹着眼泪从桌底爬出来。

失能的偏乡,弱势的循环

无论是东里国小的小姊妹,还是富里国小的婷婷,都不是个案。

花莲南部的高龄化与人口流失问题严重,家庭失能,即使孩子没有染上恶习,仍难以跳脱社经地位的轮回。

如果对学习没兴趣,往往国中毕业就开始打工,早早步入婚姻。接着因学历不足,只能从事低薪高风险职业,子女交给父母抚养,甚至无人照顾,造成恶性循环。

「他们没有作奸犯科,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一步步把路走死了,」故乡的衰败,李国盛看在眼里。

他认为,关键仍然是教育。

(谢佩颖摄)

2016年,在台北从事媒体业的李国盛,决定回到故乡开办小学堂,透过学校找出家庭失能的孩子,为他们提供课后去处。

表面上,小学堂与城市里的补习班无异。

但其实光是明亮的学堂、热腾腾的晚餐,以及随时能仰赖的大人,这股安定就足以成为孩子心中的灯塔。

原本只能独自在家、甚至四处游荡的孩子,放学后有了明确的方向。

家长加入,组成更大保护网

目前五所小学堂,有的设立在社区邻里空间,有的设立在教堂教室,由志工与有能力的家长担任学堂老师,主要任务是陪伴及课业辅导。

从福建嫁到台湾的李妹妹(本名),因为认同李国盛的想法,不仅带着孩子到小学堂一同学习,还辅导其他学生。

曾有两个孩子跟不上学校的进度,但是因为喜欢李妹妹,愿意跟着她把数学作业写完,「至少我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就不会那么快放弃,」她说。

由于偏乡的教师流动率高,老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甚至不如由家长们组织的小学堂。

像是有孩子在学校厕所恶意搞破坏,透过小学堂才了解是家庭失和;也有孩子到超商偷窃,因为店员是小学堂的志工家长,告知学堂与老师,进一步辅导学生。

「我最担心晚上接到他(李国盛)的电话,」富里国小校长刘康正笑道,「那一定是有孩子出状况了。」

小学堂就像一个网,接住每个可能坠落的孩子。

小学堂如同一座灯塔,孩子们下课后有地方写作业、有大人能问问题,就不会太快放弃接受教育。 (谢佩颖摄)

提供陪伴之余,还要帮孩子扩展视野。

超级职业介绍所,看到世界

小学堂举办了大受欢迎的「超级职业介绍所」,这个线上课程在疫情期间推出,李国盛发动人脉,找来考古学家、导演、养蜂人、经济学家等,希望让孩子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

疫情结束后,职业介绍所更化为实体的「户外教学」,一位参加过考古课程的孩子,已经能向《天下》记者侃侃而谈田中陶片的由来。各种职业的介绍,让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多想像。

这些活动不只小学堂的孩子能参加,也开放给一般在地学生报名。自此,小学堂不再是弱势孩子的专属标签,而成为所有孩子与家长欢迎的活动。

(谢佩颖摄)

今年,抱抱熊学堂有了新的里程碑。

5月成立的池上小学堂,是抱抱熊在台东县的第一站,也是首个由地方家长主动发起的小学堂。

负责人曾嘉惠的先生目睹同事突发心肌梗塞,3个不足10岁的儿女顿失依靠。看到同事的太太必须忙于生计,孩子们无人照顾,让夫妻俩决定藉抱抱熊的经验分享,推动池上的小学堂。

「只要他们需要,我可以给很多抱抱,」曾嘉惠说,几个月下来,有孩子渐渐改掉骂脏话,得意地跟她说,「老师说我竟然把作业写完,很棒!」

小学堂放学后,大人们会留下来与村长、神父甚至社区的社工师一起开会讨论,像是如何为晚餐募款,或是哪个孩子需要特别协助。

(谢佩颖摄)

「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挖坑把愈多人拖下水愈好,」李国盛开玩笑后解释,如果只有少数人做慈善,很容易中断,但是当社区共同努力时,就能走得长久。

「小学堂只是个开始,邻里能够关心合作,为共同目标努力,偏乡才有机会愈来愈好,」他说。

【延伸阅读】

学力退步像看恐怖片!后段班学生大增,专家忧「还没出社会就在等待失败」

人人都有私人飞机?曼哈顿贵族学校的生存之道让人瞠目结舌

有老师不进修、不退休、不害羞 台湾师培变「失陪」,课程学分停在15年前

【更多内容请见《天下杂志》785期;订天下杂志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