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馆bye bye! 中市联勤招待所将变身社福基地
台中市社会局长彭怀真表示,为让更多民众了解市府的规画方向,邀集建设局、文化局、地方民代以及民众,说明建物设计和空间规画,具体回应文资与树保议题。(台中市府提供/卢金足台中传真)
台中市西区的联勤招待所未来将采「局部保存、新旧共融」规画。(台中市府提供/卢金足台中传真)
联勤招待所规画成「非营利组织与志工发展中心」,与树和自然环境共生共融,50棵树百分之百保留,仅4棵原地移植。(台中市府提供/卢金足台中传真)
台中市西区联勤招待所,历经三任市长争取规画,多年来仍是闲置空间,市府27日表示,正着手规画兴建「非营利组织与志工发展中心」,采「局部保存、新旧共融」,保留部分旧建筑和100%树木;并纳入亲子馆、公托等妇幼福利服务,搭配非营利组织和志工服务中心等社福设施,为过去阳刚形象的联勤招待所,赋予全新意义。
社会局27日举行新建工程规画说明会,向地方说明建物设计和空间规画;「非营利组织与志工发展中心」规画兴建地上4层、地下3层。1楼规画亲子馆、高龄友善就业商店、世代共融基地和联勤展示广场。
2楼规画妇女发展基地和公设民营托婴中心,托婴中心预计收托80名婴幼儿,届时会是台中市最大的公托;3楼和4楼规画非营利组织和志工服务中心,提供共享交流的多元空间;地下3层规画停车场,纾解周边停车问题。
社会局长彭怀真表示,为让更多民众了解市府的规画方向,邀集建设局、文化局、地方民代以及民众,说明建物设计和空间规画,具体回应文资与树保议题。
未来,「非营利组织与志工发展中心」与树和自然环境共生共融,50棵树百分之百保留,仅4棵原地移植。正面和部分侧面既有建筑立面保留,结合新建建筑,新旧空间共存交织,并规画联勤招待所展示空间,让民众了解联勤招待所原有样貌及历史记忆。
社会局说,根据文史团体资料,台中联勤招待所在1962年兴建,有32间房间,当时称为「外侨招待所」,内有会议室、吧台间与餐厅。中美断交后,联勤招待所为国防部军备局管理,起初为军方交谊所,后来委外经营餐厅,2006年餐厅停业成为闲置空间,2012年台中市政府申请变更为社会福利设施用地,2015年国防部无偿移拨台中市政府。
联勤招待所移拨前已报废待拆,后来民众提报登录为历史建筑;经文资审议会专家学者审议后达成共识,认为未达「文化资产保存法」基准,因此不指定为古迹或登录为历史建筑与纪念建筑。
此外,经专家学者会勘评估结果,招待所内的树木未符合老树公告列管标准,但市府为了兼顾各方需求,参考文资审议建议,广纳各界意见通盘规画,依照「局部保存、新旧共融」原则,树木保留,旧空间新利用,以更多元的服务推动各项社会福利,在兴建社福设施空间、推动社会福利发展及联勤招待所历史记忆保留间取得平衡点。
彭怀真指出,「非营利组织与志工发展中心」使用对象兼顾幼儿、妇女、志工与长者,也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对话及训练的空间。设计保留旧建物及生态,实践性别友善环境,符合SDGs多项目标,是一块富有生命力的基地。
兴建完成后,原本的50棵树木依旧在翠绿的土地上茂盛;80名幼儿在公托成长学习,父母和孩子在宽广的亲子馆共玩共学;十多万名志工和非营利组织有了开放交流场域;台中市民拥有了城市里的全新社福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