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今年过年,你想吃点什么? 年菜背后的意义更重要

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冲击,对于团聚这件事情多少受到影响,但是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在农历年,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即使是在平日生活已经相当不错的情况下,「跟谁吃」这件事还是我们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往农历12月29日,逢大月则为30,是除夕吃年夜饭的时候,再来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这样的宴席型态以往甚至会延续到初五。除了阖家团圆聚餐外,事前的准备过程更是一种仪式感,但是当代的家庭更讲求方便,以及成员生活的习惯改变,因此在外订桌的模式和复热年菜,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华人世界有着八大菜系,分别指的是山东「鲁菜」、四川「川菜」、安徽「徽菜」、湖南「湘菜」、江苏「苏菜」、浙江「浙菜」、广东「粤菜」及福建「闽菜」,而台湾也是多元性的文化组成,而扮演桌上主角的年菜也有许多面向,在时代的演进中也产生些许的变化,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每年移居外国的亲戚返台时,一起到店里享用铜锅的酸菜白肉锅,那高耸的烟囱让人感觉到愉悦感,而陆续几天在奶奶家的时间,则是各家名店的年菜集合大全。

笔者整理了近十年观察,最受消费者喜爱,会出现在桌上的代表性年菜,或许对于还在为今年做准备的朋友,有些不同的灵感。在最受欢迎的菜色中,丰盛而具有高度节庆符号意义的就属「佛跳墙」,繁杂的做工和丰富的内容物,再加上这些年品牌的行销推广,几乎成了桌上必备的项目。再来则是在过年受到近年消费文化影响的「麻辣/酸菜火锅」,不但能作为天冷时的热菜,也能让大家都能更吃到习惯性的餐饮内容。延伸过年的祥瑞之气,像是「鸡类」的料理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但是也有不少家庭会将禽类的鸭/鹅作为替换,免得每年都一样会吃腻。

另外「鱼类」的料理则寓意年年有余,也因为过年通常会讲究画面,所以石斑/鲳鱼则是近年来的常客,而另外的适合作为热菜的则是「虾类」,因为其外型如同长须老人所以象征长寿,这几年则在桌上会看到更为夸张的龙虾料理。而在「肉类」的担当中,以前能吃上一块猪肉就算丰盛,现在则是以蹄膀、东坡肉、蜜汁火腿富贵双方等功夫菜来上桌,同时也寓意诸事大吉的概念,牛肉也在这些年越来越被接受,多半会以卤菜的形式出现。最后在「淀粉类」则是以象征步步高升的年糕/萝卜糕,能交上好运的饺子,作为桌上最后达到饱足的餐点。

其实有一段时间,国内对于年菜的开发与创意,没有这么显著的改变,但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原本时常可以吃到的喜宴大菜,突然大幅度的减少了机会,饮食的西化也让年菜中甚至会出现牛排、美式猪肋排及炸鸡,或是素食饮食的需求提升,甚至是新住民的创意也让国际性增加,这些都代表了年菜的多元发展。以往大家必须坚守除夕围炉的观念,在越来越多人从事服务业必须坚守岗位,和我们在现在社会的生活中,哪天不是在守夜的情况下,所以强制的时间也不再是唯一的考量。

在笔者「节庆行销力:最具未来性的品牌营收加值策略」一书中提到,消费者在意的是这些节庆背后的意义,透过纪念、讨论甚至商业品牌的推波助澜,让那些一直存在的记忆,可能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经由节庆活动深化而成为消费者珍惜的一部分。在这不容易的年代里,就让我们在农历新年的大餐中,来一起庆祝团聚的当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