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如大跌恐是經濟衰退惡兆 當心「通縮死亡螺旋」
如果物价真的跌回到三年前的水准,是否好事?经济学者表示,如果出现大跌价,恐是经济衰退的恶兆。(欧新社)
许多民众对经济感觉不佳,主要原因仍是物价太高,从汽水、鸡蛋到二手车的价格虽然较通膨高点下滑,但仍比新冠疫情前更贵。那么假若价格真的回落到三年前的水准,是否为美梦成真?经济学者警告,情况刚好相反,如果出现大跌价,恐怕将是经济衰退的恶兆。
物价上涨速度缓和其实已经进入所谓的通膨减缓(disinflation)阶段。如政府上周数据显示,2月关键价格指标上涨0.3%,低于1月的0.4%,也较去年同期的2.5%低,更远低于2022年中期的7.1%高峰。
但这些渐进式的改善还不足以取悦大众,联准会(Fed)理事库克(Lisa Cook)去年即说,大多数「美国民众寻求的不是通膨减缓,他们想要的情况其实是通货紧缩(deflation),希望价格回到大流行之前。」
许多经济学者警告消费者应谨慎许愿,因为价格若普遍持续下降,实际上是整体经济不健康的迹象。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从未出现过真正的通货紧缩,消费者物价偶尔出现的月度下降不算在内。
价格下跌往往会阻碍消费,因消费者若知道再等一下就能以更低价买到东西,那为什么一定要现在买?「通货紧缩死亡螺旋」可能就此开启:如果消费者集体等待更低的价格,企业便将承受降价压力;雇主可能不得不因此裁员或调降工资;失业或降薪的人更不会消费。在美国,家庭支出约贡献整个经济的70%,若消费动力停滞将带来巨大伤害。
不过2015年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研究人员回顾38个经济体140年来的通货紧缩事件,结论是:物价下跌与经济衰退的相关性很弱,主要皆源于大萧条。但美国1929到1933年物价下跌25%,期间经济产出暴跌三分之一、失业率从3%飙升至25%。研究人员认为最大的经济风险不是价格下跌,而是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资产崩溃,导致持有这些资产的银行陷入困境,进一步威胁到其放贷的建商或房贷族;银行可能会切断信贷,这同样是整体经济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