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全台高温闷热 户外活动小心「热伤害」

▲进入酷暑,基隆市卫生局提醒民众户外活动需注意防范「热伤害」。图为「福隆沙雕艺术季」工作人员在艳阳下工作情形。(徐佑升摄)

▲在酷暑环境从事户外活动,需注意保持凉爽、补充水分,以免造成热伤害。图为基隆端午龙舟嘉年华比赛情形。(徐佑升摄)

▲营养师许睿慈建议,面对酷暑造成的身体不适,也可从饮食下手,绿豆、薏仁、苦瓜、芦笋及西瓜都是不错的抗暑食物。(许睿慈提供/徐佑升基隆传真)

夏至刚过,进入端午连假,全台普遍炎热,中央气象局于22发布高温特报,南部和东部地区都有可能飙到36至38度。基隆市卫生局指出,在天气酷热的情形下,民众身处在户外高温环境下都有可能引发「热伤害」的风险,分别有「热痉挛」、「热衰竭」、以及「热中暑」三种,需多注意保持凉爽、补充水分,如有症状出现就要尽速处理并就医,以免症状加剧,甚至危及生命。

卫生局表示,夏季常见的热伤害中,轻度者为「热痉挛」,起因是在高温环境下活动因流汗过多,促使体液丧失和电解质流失,形成电解质不平衡的状态,造成四肢出现肌肉抽筋等痉挛的症状情形。

而中度热伤害为「热衰竭」,成因为流汗过多,未适时补充水分或电解质而导致的血液循环衰竭,常出现大量出汗、疲倦、身体全身无力、头晕、头痛、说话喘、血压降低、脸色苍白等症状。

热伤害最严重者为「热中暑」,起因为皮肤因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失常而无法散热而呈干烫潮红状态,患者此时会出现意识不清且体温超过40°C之情形(肛温40°C、耳温39.5°C、腋温39°C),最后造成中枢神经异常。此状况相当危急,若不尽速处理可能会引发休克、心脏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横纹肌溶解等致命的并发症,甚至死亡,热中暑的死亡机率超过30%。

卫生局提醒,民众出门在外应避免长时间曝晒于高温下,且牢记预防热伤害三步骤:「保持凉爽、补充水分、提高警觉」。

一旦身体出现疑似热伤害症状,如体温升高、皮肤干热变红、心跳加速,严重者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神智混乱、抽筋、昏迷等症状,请务必迅速离开高温环境、设法降低体温、饮用含盐的冷开水或稀释的电解质饮料,并尽速就医,以免错失治疗的黄金时间。

营养师许睿慈建议,面对酷暑造成的身体不适,也可从饮食下手。例如绿豆可清热解毒、除湿利尿;而薏仁可促进新陈代谢,排除体内湿气。但两者为全谷类的食物,食用需注意减少其他淀粉像是米饭面食的摄取量。

至于蔬菜像是苦瓜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除了抗氧化作用,还能增强皮肤抵御艳阳;芦笋则可健脾益气、生津解渴,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帮助体温调节。

最后是大家在夏天最爱的西瓜,其富含水分、钾离子,有助利尿排水、补充电解质,但含糖量偏高,需注意适量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