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伟大的中国人民!我们创造了华夏文明,华夏文明定义了我们

等了三年,这套畅销两百万册的书终于出续集了!

斩获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科普图书等奖项的“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系列,迎来新成员——《这里是中国3》。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给每一位中国人的礼物,献给一代又一代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

作者星球研究所是地理科普自媒体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坚持“热爱地球,热爱人类”,作品风格理性与人文兼长,2018年被人民日报社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中国十大科普自媒体”之一。

星球研究所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之美,用地理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在《这里是中国》中,用极致震撼的地理视角,重新发现中国自然之美;

在《这里是中国2》中,致敬百年来伟大变迁,尽显中国建设之美、家园之美、梦想之美;

《这里是中国3》,则聚焦于中国的文明之美!

华夏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从未断绝的古文明,五千年沉淀积累,有着灿若繁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诗书礼乐、衣冠风雅,典籍浩如烟海、艺术千姿百态,精美绝伦的器物、宏伟壮丽的建筑……

在这一切非凡的创造中成长的你,是否也想知道,中华文明从何而来,由谁创造?为什么只有它能生生不息,绵延五千年?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地步?

《这里是中国3》致敬中华文明创造,史诗级巨献,陈说华夏文明美在何处!

穿越良渚、二里头、三星堆、古城、长安、徽州、南京、丽江、长城、京杭大运河、莫高窟、泉州、南海I号、民居、梯田、古塔、秦始皇兵马俑、圆明园等18个文明现场,让你以前所未有的视角深入中国早期文明、古代城市文明、内外互动融合、物质文明创造,一书尽览中华文明的起源、生长、互动融合与无尽的智慧创造。

解密华夏文明数千年的不衰密码,深刻认知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纵览万年来中国人的智慧创造,看200亿华夏儿女如何缔造今日家园。

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的栖息地

“五千年文明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我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与这个观念基础密切相关。

可是在西方主导的现代科学语境中,这个说法备受质疑。长久以来盛行海外的观点是,出土了甲骨文的距今3300年的晚商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点,他们说五千年文明仅仅是中国人的传说故事。

——直到良渚古城遗址横空出世,中华文明找到了自己的来处。

良渚留存了丰富的墓葬、完整的城墙基址、宏伟的大坝遗存,以及宫殿、祭坛、手工业遗迹等等,它足以证明,中国人曾在这里创造出一个盛极一时的国都。这块收藏了5000年历史的精致琥珀,让“上下五千年”成为信史。

|良渚:神玉王国 制图@星球研究所

沿着良渚顺流而下,我们看到中华文明是怎样发荣滋长。良渚古城有着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630万平方米的外城,容纳了数万人在这座城里繁衍生息。随着中华民族的生长壮大,供人栖居的城,也不断生长。

|雪落永泰城 摄影@王生晖

最初的城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它们或圆或方,或亦圆亦方,甚至不设城墙。

直至周朝,尊卑有序的“礼制”思想延续到了造城上。从天子到诸侯,按照等级高低规划城池大小、城门数量,城内又被横平竖直的街道分割成一个个规规矩矩的小方格,人们按照等级高低居住在相应方格中,这便是周朝的“营国制度”。

然而诸侯国众多的周朝,缺乏强大的执行力,未能将这种理想城池理念全面贯彻。

秦汉至隋唐,中国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营国制度所体现的“秩序”恰恰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长安,作为统一王朝的国都,也成为实践这种秩序的最佳场所。西汉在此建起城南城北形似南北斗星的“斗城”,隋唐两朝营造出空前宏大的长安城。

白居易感叹其巍峨壮阔,人立其下如大雁般渺小,“双阙龙相对,千官雁一行”。城中森严整肃,秩序井然,力求每一条街道的排布、每一个祭坛的设置,都暗合着天理规则,让天子权威渗透到城中的每个角落。

|长安:王都秩序 制图@星球研究所

至此,营国制度规范下的理想城池已经遍布王朝疆域。

及至宋元明清,千城崛起,城池建设迎来最高峰。各类城池开枝散叶:

- 国都建起规整宏大的皇城——明南京城有着蔚为大观的四重城郭,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 边城重镇一座座军事性城池凭险作守——嘉峪关是明朝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关城,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 通衢大邑崛起商业性城池——泉州航运盛极一时,宋时“涨海声中万国商”,元时“梯航万国”;

- 府城县城保国安民——襄阳古城易守难攻,人称“铁打的襄阳”……

遍布大江南北的城池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是区域的中心,也是一个个连接的节点,由点而面,织成我们的华夏疆域。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局部航拍 摄影@苟秉宸

它们的设计者、建造者早已湮灭于历史,但中国人却不能将它们遗忘。因为这些遗存呈现了历史长河,见证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五千年造城史就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约200亿中国人创造了这些伟大的城池,中华文明以“城”的形式得以承载和绵延。

在各色各异的城中,中国人因地制宜建起民居。有多少中国人,就有多少种中国人的家园。

在黄土高原,先祖一万年前在此建起的窑洞,是中国最早的人造家园之一;

|窑洞:如何居住在黄土中?制图@星球研究所

在华北平原,大家庭共同居住的合院式住宅,孕育出经典的四合院;

客家民系建起福建土楼,任凭楼外风雨,楼里自成烟火人间;

吴越民系安居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便是诗意江南……

|细雨中的西递村落 摄影@朱金华

家园之中,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保固自守,是为了守护家人亲朋;聚族而居,代代传承团结的力量;因地制宜,抓住天时地利将根系扎在全新的土壤中。

在建造家园的过程中,中国人也为自己塑造出了成为中华民族特性的美好品格:勤劳勇敢,聪明睿智,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热情好客,美美与共,自强不息,逆天改命……

一城一家,肉身和灵魂都有了归处。中国人物质和精神的栖息地,都由中国人自己创造!

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的价值观

中国人对玉的崇拜从五千年前就开始了。

在良渚,玉被视作神明的载体,它如水般温润纯洁、美丽而又稀有,成为了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被赋予了区分等级的礼器意义。

玉器使用有着严格规定,不同的性别佩戴不同种类的玉器,不同等级的人群使用的玉器种类和数量也天差地别,这意味着社会等级分化,王权出现,良渚迈入文明社会。

|良渚玉琮王 摄影@张林

礼器是中国人对“礼制”追求的外化,礼制包括了对于天地、神灵、祖先的敬拜,对于王权、社会等级、亲属关系的尊重,以及对于日常生活、节庆活动、战争活动的规范。

礼器与礼制背后是中国人的政治理想、祖先崇拜、宗法制度。

在混沌蒙昧的古代,礼制开辟出一片秩序。世界运行的规则尚在冥冥之中,但通过在人类社会制订自己的规则,中国人点起文明的星火,与鬼神争!

在玉器之后,青铜器成为了重要的礼器。青铜容器的生产包含采矿、运输、铸造等多个流程,需要高难、复杂的技术,高强的控制、管理能力,大量的社会劳动,因此青铜容器成为体现贵族等级、权力和财富的最高级礼器。

在二里头,青铜容器爵、斝、盉、鼎,乐器铃,与武器戈、钺、斧,构成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中华礼乐文明,由斯而兴。

华夏文明和青铜礼器一起向外辐射,两周时期已北达长城内外,南到广东、福建北部,东到海边,西边包括甘肃、四川部分地区,覆盖了长江、黄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

礼乐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后来周边部族人群融入华夏,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族群融入华夏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华夏礼乐文化大传统、形成共同文化认同心理的过程。

这种文化传播与民族融合模式对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发挥了长期的影响。

琢磨以为玉,制范以为器,中国人将秩序与规则赋予手中的造物,铺就一条通往各司其职、世界大同的理想世界的道路。中国人的价值观,正是由中国人自己创造。

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的信仰

对于一种文明而言,神明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所谓神明,其实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迷茫的他们对世间万物的解释。

在早期中国,无数种文明的模式都在探索之中,它们有的务实,有的豪奢,有的精于文化,有的长于农业,这些探索就像在黑暗中不断划亮火柴又熄灭。

对于3800年前的三星堆人来说,神似乎是一切。为此,他们试图穷尽所有,去唤醒“另一个宇宙”。重要的战略物资青铜被用来铸造华丽巨大的祭器,宝贵的物质财富海贝和象牙被当作祭品焚烧,终于将一个国家耗竭。

三星堆为神而来,也因神而去。但文明的火种和覆亡的教训一起,传到了金沙文明手中。虽然同样崇拜神明,但金沙人更加“务实”。他们不再制作外形巨大的青铜器,也不只依赖于祭祀,他们明白若想国家兴旺,人的劳作必不可少。

本土的神明放下身段,而许多外来宗教也曾对中华文化产生过影响,但它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发展方向,却与别处不同。

古时敦煌作为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来往两地的高僧常在此停留,拥有浓厚的佛教氛围。366年,一名叫乐僔(zǔn)的僧人来到敦煌东南部凿开了一座石窟,从此莫高窟开始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建窟之旅。历朝历代的人路过这里,凿窟塑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虔诚的信仰。

北魏以后,莫高窟壁画内容日渐丰富起来,世俗生活元素逐渐出现在莫高窟壁画中。魏晋至隋唐时期,原本处于中心位置、高高在上的佛陀日渐走下神坛,走入世俗社会,其人性日益多于神性。

神佛之外,大量普通人也融于壁画,折射出普通人的生活图景,展现出平凡而生动的日常。山林、动物、狩猎等日常生活场景,盛大的乐舞庆典,大唐的上元灯会节……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断被投射在壁画中,佛国世界与世俗世界的界限渐趋模糊。

明朝封闭嘉峪关后,敦煌几成关外废弃之地,莫高窟在风沙中沉默,但同样的世俗化故事还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上演。

塔,本不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它源自佛门,故乡在古代印度。在那里,它被人称作“窣堵坡”,本意为“坟墓”。在文明的相互交流传播中,窣堵坡跟随佛教的脚步传入中国,并随之演化出新的名字和样貌。

在中原,窣堵坡与中国式本土建筑模式结合,又融入了中国的鬼神观念和丧葬习俗,渐渐改变了规模与构造,拥有了塔刹、塔身、塔基、地宫的结构,“中国佛塔”的基本形态就此形成。

就在窣堵坡彻底改头换面,变身为中国塔的同时,佛教在中国大兴。趁着这一东风,佛塔开始在中国大地林立。

从东汉末年到隋唐,战争频发,民生疾苦,世人看不到安稳生活的希望,“普度众生”的佛教一经出现便俘获了众多的信众,甚至帝王将相都在此之列。因而,全国各地掀起兴修佛教建筑、佛窟造像的浪潮。

宋朝社会趋于稳定,经济繁荣。没有了皇家的供养,佛教只能放下身段,投普罗大众所好。佛塔也不再只是红尘之外、超越世俗的存在,它们摘下了佛门的光环,走向民间,走向大众,甚至脱离佛门,不只引领世人信仰神佛,还服务于普罗大众世俗的情感和需求。

在需要勘察敌情时,人们建起瞭望塔。在祭奠人们敬仰的先人,或纪念重大事件时,人们建起各种纪念塔。在金榜题名之后,才子们潇洒风光地在塔身刻下自己的名字,留下“雁塔题名”的佳话。

而渴望科举成功和文风兴盛的人们,会在家乡建起文笔塔或文峰塔。福建晋江的“姑嫂塔”象征家人的守候,如今返乡的游子在茫茫大海上寻见此塔,仍会热泪盈眶。

塔依然是寄托信仰的载体,但中国人信仰的不再是神佛,而是信仰人的力量!

石窟和佛塔是宗教的产品,随着融合交流传入中原大地,但是它们在中国经历了独特的演变。上至汉魏,下至明清,亿万人民的创造,在两千年的岁月沉淀中,使古塔被中华文明内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佐证,见证了从信仰神到信仰人的变化。

中国人的神是山川江海的自然禀赋,是古往今来的奋斗人间!

中国人创造了如今的中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基建狂魔”。

五千年前,先民在良渚绵延的山脉间修筑起11条水坝,整个水坝系统的蓄水量超过4600万立方米,相当于3个西湖。

筑坝蓄水可以抵御水患,各个山谷还能够通过水路彼此连接,形成了一套便捷的水上交通运输网络。水利系统还能够为农业提供稳定的灌溉用水,下游一旦遭遇干旱,它们便能为下游的大片稻田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源。

|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 制图@星球研究所

在西方的传说中,洪水来临时被神选中的子民能乘大船逃离。但是在中国,总会有大禹挺身而出,那是亿万勤劳勇敢的人民。

两千年前,北方的诸侯国修筑边墙,并附以关隘、亭障等设施,以防备游牧民族的突袭,这便是长城。

|承德金山岭长城尖形垛口 摄影@杨东

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长达两千多年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地球上最壮观、最绵长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它长达21196.18千米,是全球史上规模最为宏巨的人类作品,古代文明史上再没有遗产可以与之比肩。

一千多年前,躲避战乱的北方人来到山岭遍布的古徽州地区,开垦梯田几乎是存活下去的唯一选择。经过数代人,甚至数十代人的耕作,山岭变成良田。

|细雨中的西递村落 @ 摄影 朱金华

如今中国大地上面积超过5亿亩的梯田,是先民对地形的抗争。尽管梯田的踪影遍布全球,但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智慧把梯田的建造发挥到了极致。

这些梯田既是绵延起伏的风景,又是重塑山地的艺术,更是无数生活在山地之中的族群奋斗上千年留下的“史册”,是改变族群命运的层层阶梯。

过去,梯田上产出的粮食用来养活更多的人,如今一部分梯田被还给山林,也有一部分梯田被赋予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使命。

梯田诞生于山河之间,其成就得益于人的智慧。也正是这样“漫山皆云梯”的风景,无声地告诉一代又一代来到这里的人:他们的脚下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但这里的人民却拥有重塑山河的力量。

|湖南新化县紫鹊界梯田 摄影@柳勇

在创造这些伟大工程的过程中,中国人拥有了改造世界的勇气和力量。于是从此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所行皆坦途!

华夏文明史诗

一万年以来,农业起源后我们创造了蓝色星球上最灿烂的文明之一。

为了养育更多人口,我们建设农田、开发山地;

为了居住,我们建起各式家园;

为了安全,我们修筑大小城池,筑城以守民;

为了交流,为了记录,我们发明文字……

正因为这些伟大创造,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创造了蓝色星球上最灿烂的文明之一。

正因为这些伟大创造,这片土地才成为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才成为中国人。

我们创造了文明,文明也定义了我们。

《这里是中国3》聚焦于中华民族万年文明史诗,穿越良渚、二里头、三星堆、古城、长安、徽州、南京、丽江、长城、京杭大运河、莫高窟、泉州、南海I号、民居、梯田、古塔、秦始皇兵马俑、圆明园等18个文明现场,让你以前所未有的视角深入中国早期文明、古代城市文明、内外互动融合、物质文明创造。

为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触摸历史之感,《这里是中国3》震撼集结:

上百位摄影师和机构421幅极致震撼的摄影作品,

160多处气势恢宏的珍奇建筑,

70余处珍稀精湛的出土文物,

10余项震惊世人的世界遗产,

带你走进中华文明的现场,看见中华文明之美;

75幅可视化制图,

30余张沉浸式原创历史复原场景,

5张突破想象的超长拉页,

展现一个个文明的画卷;

浮雕工艺,裸脊锁线,

匠心设计辅以精美装帧,打造收藏级品质,

开创极致大视野、大格局、大风景视觉体系……

极致的内容加上极致的视觉体验,《这里是中国3》为你铺开华夏文明的璀璨长卷,开启一场酣畅淋漓的中华文明探源之旅,带我们去见证那些让中华文明可见、可感、可知的创造,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中国从哪里来?”

《这里是中国》从地理的视角回答了这个问题:大约6500万年前,一场地理板块大碰撞,碰出一个大中国。

但这并不是星球研究所想说的全部,他们用《这里是中国3》写完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我们创造了中华文明,文明基因也定义了我们。

华夏文明的基因,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自然地理的力量奠定了中国的舞台,而中国成为中国,我们成为我们,是一代代中国人一砖一瓦创造出来的!

中华民族为什么可以生生不息?

为什么我们整齐划一,

为什么我们忧国忧民,

为什么我们温良勤勉,

为什么我们勇敢坚毅……

答案都写在万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的200亿中国人身上!

《这里是中国3》·万年文明史诗

谨以此书,

敬山川大地之辽阔,

敬华夏文明之璀璨,

致敬热爱家园、共铸历史的200亿中国人!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