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文/我们真的拿回「食物主权」了吗?

▲面对眼前美食的诱惑,我们是否能反思真的拿回「食物主权」了吗?(示意图台北凯撒提供)

伟文,长期关注环境与教育的牙医作家,经营「伟文随笔」部落格。

双胞胎女儿AB宝看完「美食代价」这部纪录片之后,姊姊宝马上就嚷嚷:「好可怕喔!我以后不敢吃牛肉鸡肉了!」只见妹妹B宝冷冷地吐嘈:「我们家本来就很少吃牛肉鸡肉啊!」

的确,自从荒野保护协会成立之后,(那一年也是AB宝出生那一年)我们家就尽量吃「环保素」,因为肉类比较耗地球资源且较易造成环境破坏,所以在家里的饮食以素食为主,再加上太太是营养师,知道许多食品添加了太多的人工化合物,而且往往含有大量糖份,盐以及油脂,所以在家吃的三餐也尽可能的以真正的食物为主,而不是经由加工厂制造,已经无法辨识食物的形状以及产地与来源的食品。

美味代价」入围了200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揭露了美国食品工业背后高度机械化的处理过程,以及那些跨国大公司为了赚钱而不顾消费者健康以及残害了自然环境。

我们现在超市或连锁店买到的牛肉或鸡肉,已经不是我们想像中在畜牧场中自然成长的牛或鸡,而是出生至死亡一辈子关在不见天日,无法移动转身,简直像工厂生产线上的一个螺丝钉,而且为了生产效率,工厂无所不同其极地利用各种方式,在牠们的食物中添加各种抗生素与注射生长激素,最后这些东西当然也都跑到我们体内了。

当天晚上,A宝在她的周记记下感想:「从小我就对食物、对吃情有独钟,「美食」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深深吸引我。去吃到饱的餐厅,一定会努力让自己吃到撑才肯罢休:对任何食物来者不拒,先尝为快;对吃过的食物过口不忘。对吃、对食物,我有一种特别的兴趣,美食也是我动力来源之一!但是看完纪录片《美味代价》,我对美食有不一样的认识,更对影片中的种种感到不寒而栗、惊恐万分。」

同样地,B宝也写出她的心得:「《美味代价》走访各地寻求美食的真相。镜头从大卖场上看似干净卫生、诉求健康的食品,转入一处黑暗狭窄的仓库鸡群监禁在不见蓝天铁皮屋内,却长得异常肥硕,细小鸡爪几乎无一立足之地,甚至担不起自己的重量,彼此推挤、随意乱窜。而饲主只是一贯地拾起惨死在同伴鸡爪下的牺牲品,扔在充满细菌土壤中。想到当今人类都得面对空前的自杀式灾难,就很反胃。」

一时的美味,得用源源不绝的代价兑换。首先,最切身相关的就是我们的健康、生命。当翠绿色大地被受污染的土壤取代,食物链不断恶性循环,生物体内的毒素累积在人体内产生「恶」势力。只有当我们拒绝非必要的食品,才能制止大企业持续的扩张。

其实我认为远远凌驾一切之上的是,对万物生命的态度。人失去了人性才会将鸡与鸡肉画上等号。如果用「适者生存」来反驳人类不应该屠杀万物,那么人类应该是最不适合生存:不遵守大自然的法则,如何谈得上竞争?

▲当我们在卖场看到琳瑯满目的食品时,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或许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示意图/记者姜国辉摄)

的确,这部纪录片可以让我们在面对超级市场便利商店或大卖场琳瑯满目的食品时,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或许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我们要拿回对食物的主控权。

我们应该有权力决定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如何生产出来,由谁来提供,换句话说,我们要回到几十年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购买食物的来源,而不是透过全球化工业体系,由工厂大量生产,食物从那里来,如何制造完全不知道。

目前工厂制造的食品大都是添加了许多化学物质来延长保存期限,才能长途的运送到全世界各地,不只对我们健康有潜在的威胁,这种运输也花费更多的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吃在地种植当地消耗的食物,除了省下包装与运送成本之外,也会更重视环境的永续利用,因为消费者就在当地看着生产者

当我们确实能够看到食物如何长出来时,也就是会吃到当地且当季的食物,这种体验不只可以达到对生产者的尊重与环境友善的目的,其实对我们个人而言,除了更新鲜更健康之外,口味也会更好,同时也附加上了在地文化(传统文化)的精神享受,是一举多得的选择啊!

热门文章》►帮孩子寻找生命的归属►甜蜜毒药!嗜吃甜食比抽烟更致命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伟文随笔」,请勿直接转载。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