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比生产更重要
图╱本报资料照片
生产与所得的差异
国民所得统计概念千丝万缕,多数人虽能侃侃而谈保二、保三,但并不晓得经济成长是怎么算的,也许有人会说:「我知道,经济成长是GDP的成长率。」嗯,这只答对了一半。
经济成长率是运用GDP算出来的,但并非GDP的成长率,以能源危机的1974年而言,美国GDP成长8.4%,然而经物价平减后的实质GDP衰退了0.5%,美国那一年的经济成长率是-0.5%,而不是8.4%。这里引伸出一个重要概念,名目(nominal)与实质(real),名目是值,实质是量,经济成长是量的成长,而非值的成长,GDP前面未冠上实质二字即名目值。
何以名目成长率不能代表经济成长?因为通膨会让名目GDP虚胖,难以反映事实,再举一例,1974年台湾GDP成长高达33.8%,如果这是经济成长,那么这一年人们应笑逐颜开才是,事实并非如此,停滞性通膨让台湾陷入困境,1974年实质GDP成长1.2%,这个数字才是经济成长率。
还原购买力真相
这些年我们常听到台湾实质薪资倒退15年,实质薪资负成长,概念是一样的,不论实质GDP或实质薪资,加了实质二字就是要排除通膨的干扰,还原购买力的真相,实质好比照妖镜,赶走假象,照出真相。
要注意的是,名目转为实质,这一转好比从地球上了月亮,一些法则也跟着变了,例如「GDP三面等价原则」在实质的世界里就不存在了。以2023年为例,国内生产毛额(GDP)是23.5兆,国内所得毛额(GDI)也是23.5兆,在名目世界里一模一样,但将其平减后的实质GDP是22.0兆,实质GDI仅21.6兆,两者就有差别了。
何以如此?因为实质GDP是衡量生产多少,实质GDI是衡量享受多少,除非不进行贸易,否则所生产的货品必然会有一部分经由贸易换回一些东西,当等量的出口换回较少量的进口,这就是贸易条件变差,如此一来,享有变少,实质GDI就不如实质GDP了。
例如,原油每桶100美元时,产油国卖5桶给台湾就可以换一台笔电,但当油价降至50美元,他们要出口10桶才能换得一台笔电,从实质GDP而言,由于他们努力生产原油,产量的增加也许可以把经济成长推升至10%,但由于贸易条件转差,换回来的东西变少,享有变少了,实质GDI可能只成长1%。
实质GDI取代实质GDP
台湾长期以来贸易条件不佳,2016~2023年出口物价(含商品及服务)小涨5.6%,进口物价大涨9.7%,与基期年比较,等量出口换回来的东西变少了,依主计总处估计,这一期间对外贸易条件变动损益皆负值,去年-3,000多亿,前年-6,000多亿,民众所享有的福祉,不如实质GDP所呈现的这么美好。
人们辛勤工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生产更多东西?还是为了享受更多福祉?自然是享受更多福祉,这样说来,以实质GDI替代实质GDP来衡量经济成长,似乎更合乎学理也更接地气,国民所得统计的定义,也许该改一改了。
小档案■实质GDI等于实质GDP加「对外贸易条件变动损益」,以2023年而言,实质GDP是22兆,由于贸易条件转差,「对外贸易条件变动损益」为-3,615亿元,实质GDI因此降至21兆6千多亿元,2016~2023年实质GDP成长25%,实质GDI只成长23%。
小档案■贸易条件(term of trade,TOT)系出口物价和进口物价的比值,TOT愈高表示等量出口能换回更多的东西,反映贸易条件好转,以2016年为基期所编制的我国贸易条件,皆在100之下(基期年为100),显示我国近年出口虽扩张,但贸易条件仍持续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