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ECFA更重要的事
比ECFA更重要的事。(图/多维TW提供)
从去年开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是否有「十年到期」终止的争议,在台湾内部始终是一个热议的话题。政府的相关部门、在位或卸任的官员,以及研究两岸经贸的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相对于此,作为缔约另一方,中国大陆官方却显得「老神在在」。如大陆国台办前发言人马晓光说过,早收清单给台湾中小企业以及农渔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利益,但后续服贸未能生效、货贸商谈中断,使得ECFA无法惠及更多台湾同胞。国台办主任刘结一后来也表态,两岸经济互利合作基本格局未变,融合发展的势头不会减弱。
也就是说,中共并未纠缠在「十年」或「终止」与否,背后所映衬出来的,反而是台湾对于这个议题的担忧或焦虑。更深层地看,民进党政府一反过去在野期间视ECFA为「糖衣毒药」,而向北京喊话希望不要因政治因素「片面毁约」,其实体现了民进党政府在「亲美反中」的主观愿望下,面对中美博弈和区域格局客观现实变化的进退维谷,找不到台湾的位置和出路。
绕不过的「一中」大山
曾任国发会主委的台大校长管中闵曾指出:「台湾必须在经济受制于大陆和经济边缘化两者中找寻到一个平衡点。」台湾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执政者团队,究竟能否意识到管中闵所说的「平衡点」现在正在快速失衡,为了抵抗中国大陆,而持续政治操作,却回避甚至无视于经济边缘化的危机,从而表现在ECFA无止境的口水之争。
在ECFA签署生效之前,2010年执政的马英九同在野的蔡英文有过一场辩论,马英九主张,台湾要透过中国大陆走向世界,蔡英文则主张台湾要跟着世界走进中国。两人的针锋相对,与其说他们在争执到底该不该签ECFA,不如说这是一场世界观和台湾未来何去何从之争。时间经过了十年,这两条路线非但未随着时间更加廓清,反而因为两岸实力对比快速翻转,以及台湾内部蓝绿格局的变动转移,更加模糊不清、更加成为台湾民众心底至深处不安的大哉问。
当前执政党对于这个难以启齿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给了很明确的答案——我们要与中国大陆「脱钩」,选择与美国走在一起;但事实上,选择的是一种逃避手法,不愿意向民众说明清楚台湾在现实上的处境,而在民粹情绪上加油添醋,以获取自身的政治利益。
然而,无论对大陆有何爱恨仇情,但猛灌政治迷幻药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一种饮鸩止渴。此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入会议题就是一例,政治人物试图引导民众认为台湾当前的国际形势「一片大好」,但等到世卫大会(WHA)召开时,连宣称「美台关系史上最佳」的美国都未帮台湾提案。当两岸之间失去了「一中」政治基础,国王的新衣很快就会被揭穿。
事实上,回顾目前两岸皆拥有会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台湾的会籍身份都不是「主权国家」,而是「区域会员」(亚洲开发银行,ADB)、「经济体」(亚太经合会,APEC)、「个别关税领域」(世界贸易组织,WTO)、「渔业实体」(北太平洋鲔鱼国际科学委员会、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等,都看得到两岸特殊性以及「一中」原则之下的安排。
国际组织如此,区域整合更是如此。此前台湾与新加坡洽签经济协议,当时国台办即表示:「相信新加坡会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据此妥善处理与台湾的经贸关系。」说明台湾与其他国家洽谈经济合作协议,仍无法挣脱「一中」原则的真实景况。
2014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华府智库演说时说过:「台湾能否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要看中国大陆的态度,毕竟这不只是经济问题,跟政治也大有关系。」李显龙这番让台湾民众听来相当刺耳的忠告,同样适用于今年内将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中国大陆在此中扮演了更为庞大的角色,台湾真的能无视两岸关系而在区域整合之中取得一席之地吗?
曾任职台湾经济研究院中国产经研究中心的学者吴福成则分析,台湾与RCEP经贸投资相当密切,同时涉及了东亚生产网络和供应链问题,台湾若无法加入,恐有「断链」危机。吴福成也明确指出,两岸政治互信基础不够,将拖延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机会,因此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沟通、降低大陆对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政治疑虑,仍然是相当必要的。
认清地缘局限审慎权衡
除此之外,另外一个无法置身事外的问题,在于台湾能否辨清自身在地缘政治中的位置,从而做出对己最有利的选择。如前所述,东协(ASEAN)主导的区域经济整合进程,是来自台湾南方一股强劲的冲击波,而另一股则来自于台湾北方,台湾主要贸易对手南韩的贸易覆盖率已超过六成,台湾有可能在遭夹击下泰然处之吗?
长期以来台湾寄望于「民主盟友」日本的支持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谈判,但目前看来并无实质进展。同时,日本也在调整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例如在政治上,6月初日本拒绝了参加美国、英国等严厉批评中方的联合声明;又如在经济上,台湾部分媒体虽然不断高唱日本产业链「去中化」的现象,但实质上日本在推动的是「中国+1」策略,以更为多元的方式,强化和应对日本国内产业链的脆弱性,而并非要大规模地从中国大陆撤退,「脱钩」的说法反而显得虚幻且不切实际。
面对中美大国博弈而寻求调整自身能动性的东亚国家,还包括了新加坡。李显龙在6月9日出版的《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期刊发表文章,传达了对于当前中美形势的观察和判断。他认为大多数亚太国家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盼能与双方都培养良好关系,它们一方面认识到美国在区域内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承受不起疏远中国的代价。
对于中美两个大国来说,他们需要衡量的是如何在竞合之中维持关系;但对于诸如新加坡等夹处其中的国家而言,诚如李显龙所言:「与中国建立经济关系的同时,也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保持着牢固的连结,从而享有两全其美的好处。」要考量的则是如何站在国家主体性的立场,透过朋友圈的扩大去保障自身的国家利益。
回到ECFA存续问题,之所以成为台湾众所瞩目却又众说纷纭的争议话题,恰恰就是因为台湾人心里很明白自身所处位置的迷茫——政治上要远离大陆、经济上却又愈发紧密,也因此在国际参与和区域整合的舞台愈趋边缘,从而对于ECFA投射了又爱又恨的矛盾与纠结。
若是两岸关系继续放任火车对撞,台湾只能越加在美日身上孤注一掷,却未理解到美日的国家利益与台湾自身利益从来都不是等号关系,台湾真的有足够的实力去承担后果吗?蔡英文在连任就职演说中强调,「未来四年,我们面对的,是全球经济更剧烈变动,和供应链加速重整的局面」,但变动、重整的本质和样貌是她没有清楚交代的。台湾作为出口型的经济体,出口占GDP比重达六成以上,未来如何安身立命,关键在于理想与现实的权衡,这是比ECFA更重要的事。
《多维TW》月刊056期(图/多维TW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