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与巴尔扎克 巴黎拉雪兹公墓夏日访古

我的目的地拉雪兹神父公墓。虽说中国人有下午不扫墓的说法,不过作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墓,拉雪兹神父公墓已不仅仅是一片墓地,它也是一个公园、一处巴黎心目中的城市绿洲

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葬有欧洲多位文化界名人。本文图均为 TammyLi 摄

由于法国文豪莫里哀寓言诗拉封丹衣冠冢的迁入,拉雪兹神父公墓在欧洲开始初有名气。此后,不仅是法国名人,许多异国名人也安葬于此。经过几次扩建,如今拉雪兹神父公墓是巴黎市区最大的墓地,面积逾43万平方米。这里有名人雅士,也有寻常百姓,他们充满个性的墓碑,也代表着墓园艺术化的那一面。

我是冲着王尔德之墓去的。刚读完《道林格雷画像》,他刻薄而精辟的文字仍刻在脑中。原本以为他是这里最负盛名的人之一,理应不难找,但进入公墓半小时后,我便迷失在高高低低的墓碑之间。

拉雪兹神父公墓有七万多座墓碑,巴尔扎克、萧邦、比才、普鲁斯特等大师均埋骨于此。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里也是一个户外艺术馆,公墓以英式建筑及神殿为设计特色,许多墓地都有独特风格,如哥德式奥斯曼式等,还有许多充满艺术感的装饰与雕像

墓地就像个大公园

肖邦之墓

巴尔扎克之墓

有人说拉雪兹神父公墓是巴黎的绿洲,此言非虚。如果不是身在其中,很难想象在巴黎中心有这样一片幽静的思古之地。园中森林茂密、鸟声清脆,大片草地点缀其间,走一段路便有供人休憩的长椅,丝毫没有想像中墓地该有的悲郁感。

漫步其间,仿佛就漫步在巴黎的历史里。杂草中一座罗马殿风格的陵墓颇为壮观,细看是一对夫妇雕像同躺其中,男的是十二世纪哲学及神学家彼得·阿贝拉尔,身边便是比他年轻十八岁的爱人爱洛依丝。

阿贝拉尔恃才傲物,是当时学术界大红人,却爱上自己的学生、巴黎大教堂教士福尔贝的侄女爱洛依丝。两人偷偷结了婚。在当时的社会,师生恋不被允许,阿贝拉尔后来遭以宫刑,爱洛依丝也被迫逃往异国。二人就此分离。他们通信表达爱意,寄托相思,正是这些书信启发莎士比亚创作了《罗密欧朱丽叶》,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也是直接取材于这一爱情故事。

阿贝拉尔死后,爱洛依丝将他的骸骨运回修道院,并为爱人修了坟墓。二十年后,她终与爱人同眠于一处。早在1780年,当时负责法国遗迹博物馆的修建者热拉尔便有感于二人的爱情传奇,于是到了1800年,他想方设法将二人遗体挖出,将它们运至法国。几经辗转,这对夫妇终于长眠于拉雪兹神父公墓。

阿贝拉尔与爱洛伊丝之墓大概是拉雪兹最让人感伤的一处地点

终于来到王尔德的跟前,眼前这座现代感十足、糅合印度与古埃及风格的天使雕像,取材自他的诗作斯芬克斯》,形象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人首翼牛像十分相似,跟周遭的古典式墓碑可说是相映成趣。

一般来说,墓碑上的雕塑都是暗喻墓主,不过王尔德墓碑上的天使,却与他的真实形象并不相称。这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争议。

有人认为,王尔德是“一位玩世不恭的才子”,雕像“把他的聪颖和愚蠢、傲慢和屈辱、骄奢和贫困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有人认为,王尔德是“同性恋受害者先驱”,而随着同性恋被普遍接受,雕像旨在把他表现为“同性恋的文化偶像”。

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王尔德的墓碑曾经是墓园里最浪漫的——为了悼念这位天真半生的作家,前来拜祭的女性大多会在碑上留下深深浅浅的唇印。此举虽然罗曼蒂克,却给墓园管理人员带来许多困扰:这些唇印既难清理,也加速损坏。现在,墓穴的下半部分已围上了玻璃,不过玻璃上还是印着许多鲜红的唇印,有些已经侵蚀到石头的纹理里,难分彼此了。

王尔德的墓碑已被玻璃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