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对原民加分制度的误解

(图/教育部提供)

李坤隆老师日前撰文从资源及歧视角度立论,主张应废除原民升学保障制度。或许该投书出发点是为原民生着想,但身为原住民族的一份子,觉得这位老师恐怕对该制度误解不少,必须为自己族群说一些话。

首先,该投书标题为「加分」,且内文似乎认为原民生全都是靠10%或35%加分才得以考上大学,此完全误解现行制度。现行制度最大宗者,包括推甄、个人申请、独招等,都是外加名额,是原民生内部竞争,且无加分设计。大学阶段存留加分制度的是名额越来越少的考试分发入学(也就是原来的「指考」以及现今的「分科测验」),但此管道系外加名额,与一般生无关。现在法规也是使用「保障」而非「加分」一词,该投书用语恐白误导了读者的认知。

其次,该投书完全从「原民生教育资源缺乏」的角度评估该制度正当性,这其实是很过时的想法,误以为原民生都是因为家境或资源不好才需要保障。依我国及美国对原民升学制度的的最新论述,都是朝向「民族自决」立论。也就是说,国家肯定了原民自决自治权利,并承诺促进其民族自主发展,自然就有责任为其培育或储备相关人才,故采外加名额保障原民生,既满足前述承诺,又不影响一般生升学权益。

也因着如此目标,现行制度,指考、分科测验还要看族语认证,其他管道也越来越要求原民生出示其族群文化学习历程及多元表现成果。换言之,无论家境好坏、资源多寡或者是不是住在都会区,除了一般学科能力,原民生都要展现其对族群的认知及未来可能贡献,才容易在保障制度中脱颖而出。这种「为原民储备自决自治人才」的论述,现在许多高中公民课本都有在教。

最后,该投书认为保障制度会让原民生受到歧视擡不起头,这种论断恐怕是因果错置。在族群阶层化结构中,居上位的族群本来就容易对下位的族群产生一些偏见或甚至歧视,以巩固其宰制地位,这才是因。平心而论,今天会因为没有了这个制度,社会对原民的偏见或歧视就会少一些吗?会不会这种做法反而是向偏见或歧视低头而且更助长之?要检讨的会不会反而应该是主流社会成员的同理心或公民素养足不足够?

总之,原民升学保障制度的实施方式当然可以检讨,但建议最好站在对制度现况及其立论基础有正确了解之下,才能有更宏观、更细致的讨论空间,对原住民教育政策与制度,也才会达到督促与提升的效果。(作者为布农族、国立东华大学民族事务与发展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