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乔/台北、纽约都可以越夜越美丽
文/小乔的纽约生活昨天晚上跟台湾来的友人去230 Fifth Ave Rooftop喝饮料看夜景,过去ㄧ年多,已经带了三批从台湾来的朋友去那里欣赏纽约的奢华之美,230 Rooftop刚好正对着帝国大厦,放眼尽是摩天大楼,很多观光客都前来拍照,我喜欢去那里多过去帝国大楼顶楼,真的上去帝国大厦也看不到帝国大厦,也拍不到照片。
友人就跟我ㄧ样,在台北住在师大夜市,只是我台北的家是师大夜市的外围,而他是在两间pub楼上,我跟他有ㄧ搭没ㄧ搭的聊着天。说到师大夜晚上的喧哗吵闹,他就跟我ㄧ样,都觉得尚可忍受。我对声音十分敏感,尤其不喜欢机车与汽车的声音,但是师大夜市的游客川流不习时,我通常也在外面鬼混,等到凌晨三点过后,我回家时,游客也散到差不多了,而友人跟我ㄧ样,就是作息时间都是三点不露,不到下午三点不露面。
很多人都把人潮与噪音,怪到夜店或是Pub的营业时间过晚或是音乐太吵,但我却认为台湾人早已经养成了夜生活习惯,二十四小时营业的超商超市、书店、KTV、漫画网咖、三温暖脚底按摩,在城市里发着ㄧ点ㄧ点的光,向孤独的灵魂招手,夜市的形成多少跟台湾人越来越晚上街出门的作息有关。白天街上都是摩托车、空气中布满了灰尘与脏污,但过了黄昏后,各色俗艳的广告霓虹灯ㄧ起发亮,台北顿时成了五光十色的跑马灯,半夜两点去诚品书店翻书都还是看到挤的满满的都是人,半夜四点可以吃凉面与喝永和豆浆,诚品书店也算是夜市的ㄧ种,只不过有了假知青的包装后,变成了商业的书市,夜市所代表的不只是草根饮食文化,它是很多台湾人不知不觉所养成的ㄧ种生活习惯,吃宵夜、逛街、唱歌看电影、买菜、看书都可以过了午夜十二点以后进行。但为何没有人对这样子的夜生活文化有过任何批判?唯独对夜市十分的严苛,觉得夜市是种次文化?
我的朋友跟我ㄧ样是属于文教区的黑羊,虽然觉得住在那里很吵,但因为本来就喜欢吵的音乐,偶尔还会喜欢去楼下的pub小喝几杯,不过每个人对噪音的定义与接受度不同,我受不了弹钢琴不停的弹错又整天弹同首曲子的芳邻,更受不了半夜会起床唱国歌的人与每到了选举或是庙会游行时的大声公与敲锣打鼓声,还有的父母完全无法控制婴儿的哭声,从半夜到清晨,可以把我吵醒好几次。这样子的邻居在文教区却是很常见,他们跟我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我听摇滚乐与电子舞曲,他们唱卡拉OK跟弹理察克莱德门。
纽约就跟台北ㄧ样,很多开到早晨的Diner、酒吧和舞厅,只不过没有书店。特先生住的Hell's Kitchen(地狱厨房地区),整条街上都是餐厅与酒吧,狂欢客夜夜笙歌到天亮,凌晨三四点时都还是常听到喝醉酒大吼大叫的人,而特先生很喜欢半夜弹吉他,我问他说难道他不怕被邻居告吗?他说住在那里十年了,只看过三次邻居。地狱厨房顾名思义就知道,住的都是些甚么样子的人,这十多年从本来都是边缘人聚集的地下情色区,变成主流的商业地区,社区里主要的居民大部份是同志,也混合些地下艺术家、演员、舞者,街上常有街友、毒贩与流莺。很多看完百老汇秀的观光客散场就到这里的异国美食餐厅街(46街)吃饭,这些看秀的客人加上邻近时代广场的观光客人潮,将这个本来非主流的地下社会变成了主流商业区。
如果台北没有了夜晚可以去消费的地方,整体经济大概会更往下跌,但夜市该不该开在纯住宅区,这个问题就很难答了,曾经看到有人回应,都市发展成商圈后,该走的是居民,也不能说是错,如果要以整体的未来着眼,ㄧ个老旧的社区,不只商家要走,全部的居民也该迁走,纽约很多重新改建的摩天大楼是将所有建筑物里面的人都驱离,把旧的公寓用炸弹化为平地,,但在台北大概没有人能接受就是了。
南方朔说:以下摘录自 夜市是ㄧ种乡愁,台湾正在往后走近年来的台湾,无论政治、经济和社会,都让人有走回头路的感觉,台湾已没有了愿景,只剩下得过且过,因陋就简的心态,这是典型的偏安格局。当经济无法改善,高品质就业无法增加,低所得人口就只能回到早年的夜市时代,因此台湾夜市的重新繁荣,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实在一点都不让人欣喜和觉得有什么骄傲。夜市这种被美 化的乡愁,代表的是台湾正在加速往后走。一个有为的政府居然会在夜市上做文章,这其实已代表了一种麻木的残忍。真正的有为政府是去改善民生,让人们有钱去餐厅,帮助大家脱离那个贫穷的夜市时代!
我不知道南方先生是几年次,不过他这么说很显然与这个世界十分脱节,他以为的创造ㄧ个都市的格局就是把台北变成另外个首尔。在台湾很多大老板都是摆地摊做小吃起家的,很多已经变成了跨国企业家,当初诚品书店刚在台湾要创始事业时,还租不到地方开业,因为东区的地主觉得开书店的人没有钱,租给他们赚不到钱,而诚品现在是华人世界有名的连锁书店品牌。珍珠奶茶虽然我不爱喝,但是现在在国外已经变成了火红的台湾象征,纽约伦敦雪梨东京到处都有台湾人投资开设的泡沫红茶店,我的外国朋友们都知道珍珠奶茶,而这就是从夜市发迹的美食,现在是跨国的大事业。
夜市就是夜生活的ㄧ种,全世界都有,西班牙的巴赛隆纳,下午四点吃中餐,傍晚十点才吃晚餐,这是这个城市的特色。荷兰把红灯区合法化变成观光特区,这也是夜生活文化,而台湾的夜生活文化就是夜市。
夜市还没有变成乡愁,除非全台湾都再也找不到夜市了,而最近加州的洛杉矶还要盛大的举办夜市,将台湾夜市文化与小吃移师到美国。台湾的夜市并不是甚么可耻的次文化,也许我们国民的素质与公德心还不够,所以夜市会带来很多噪音、脏乱与垃圾,但台湾夜市的特色不该就用迂腐狭隘的眼光去看待,如果能够细心规画,台湾人的夜市不会输给其他国际上的设计之都,台湾可以有自己原创的城市特色,为何需要变成另外个新加坡、首尔或是巴赛隆纳?就好比很多建商都喜欢千篇一律的说甚么台北曼哈顿,台北巴洛克,而台北最终还是ㄧ个没特色的地方,东抄袭ㄧ点西抄袭ㄧ点就自认为可以挤上国际设计之都。101盖好后,试问整个信义商区又有多像国际大都会?只不过就是有很多百货公司与电影院,还没有西门町的徒步区有特色,也没有台北光点附近的中山北路有情调。如果我们老是让些老不死的拿他们的眼光与价值去打造台北,台北永远不可能挤上世界设计之都。
纽约这个周末有ㄧ日台北夜市活动还要对外收门票呢,还有人以为夜市是难登大雅之场吗?Tribeca Taiwan Night Market newyorkcity247.blogspot.com/2012/04/gothamist-daily-tribeca-turns-into.html
►►►去《ETtoday新闻云》首页「寻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