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前」数据才是给人民看的 专家分析采检、发病、校正意义

校正回归前的「通报日」数据,才是民众关心的,民众看这个数据图没有错。(图/翻摄自关键时刻YouTube)

记者林彦臣综合报导

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连续4天将确诊数据「校正回归」,在网路上引发正反两派的激烈讨论。对此台大公学院教授陈秀熙新闻节目「关键时刻」上指出,校正回归前的数据,的确才是给人民看的,其他采检日、发病日,与校正后的数据都各自有不同的意义

▲「通报日」数据呈现的是一个国家区域疾病严重程度的负担。(图/翻摄自关键时刻YouTube)

陈秀熙指出,依照「通报日」呈现的「校正回归」前数据,的确是民众最关心的,这个在国际间呈现的意义,一个国家疾病严正程度的负担,人民关心这个数据是对的,因为这个数据不是用来呈现疫情的,采检日跟发病日数据才是呈现疫情。

陈秀熙接着分析,采检日的数据趋势与发病日的形状,其实不太一样,采检日代表的是「隐性感染」,因为英国病毒株「隐性感染」的情况最多,没有采检怎么会知道这些人有没有感染,所以两个数据必须混和解读,产生「校正回归」的数据图。

▲将采检日、发病日数据校正回归之后,呈现的才是真实的流行曲线。(图/翻摄自关键时刻YouTube)

陈秀熙进一步解释,陈时中之前的立论是,如果第一波万华群聚感染」止血了,5月28日就有机会解封,但是之后出现了大卖场的群聚,就是现在看到的阳性率又攀升,虽然不会像之前的第一波这么高峰,但是总会小波的流行,造成不可能在28日解封,所以按照专家间的判断,解封比较有可能在6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