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時/奢侈的信念

叶匡时

近日读了几篇批判美国上层阶级的文章,文中提到奢侈的信念(luxury beliefs)这观念,深受启发。所谓奢侈的信念其定义是,上层阶级所推广的某些理念有助于彰显并维持其阶级地位,但却会对中下阶级造成伤害。我认为这个观念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台湾的上层阶级所倡导的一些理念,政策制定者在采纳这些理念前,应该要更深思熟虑。

十九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韦伯伦在他的《有闲阶级》一书中,提出「炫耀性消费」理论时,认为上层阶级可以从一些消费行为中彰显其地位,例如穿着令人行动不便的蝴蝶领礼服(中下阶级人士因为工作与生活型态,很难如此穿着)、使用中下阶级难以负担的名牌打扮自己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富裕以及资讯的流通,很多名牌会扩散到中下阶级,上层阶级愈来愈不容易透过物质消费来炫耀自己的地位,因此,上层阶级就必须用知识或思想理念来炫耀。

例如,在三四十年前的台湾,能喝上威士忌、葡萄酒而不是喝平价的绍兴酒,就是某种炫耀性消费,但当社会大众普遍都喝得起威士忌、葡萄酒时,上层阶级人士就不能只会喝葡萄酒、威士忌,而必须了解各种酒的知识、参访过知名酒庄等知性内涵,这时,喝酒时所炫耀的不再是物质上多名贵的酒,而是知性上能炫耀的品酒经验与知识。

教育是阶级流动最重要的驱动力,中下阶级要翻身最可能的方式是透过教育,因此,容我用教改以及双语教育两个教育政策来说明奢侈的信念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根据调查,有接近七成的民众对已推动三十年的教改不满,多项研究证实,三十年教改的结果是有利于社经地位高的中上阶级,却不利于中下阶级,导致好的大学有愈来愈高比例的学生来自中上阶级家庭。事实上,对教改不满的中上阶级还可以轻易地送孩子到国外念书,这些现象都固化了台湾的阶级结构。会有这样结果,就是当初推动教改的人都来自社会中上阶级,他们很有理想,希望减轻学生负担,避免填鸭教育,要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推动教育现代化等等。这些信念都很好,但对于很多中下阶级的家庭来说,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遵循这些教育理念来培养孩子,中下阶级要透过教育翻身也就更难了。可以说,推动三十年的教改就是奢侈的信念。

过去几年,政府受到一些社会菁英的影响而积极地推动双语教育(其实是英文教育),这又是一个奢侈的信念。中上阶级深知英文的重要,希望大家把英文学好以增进台湾的国际竞争力。社经地位高的家庭,可以替孩子请家教,可以送孩子到国外上暑期班学英文;然而,弱势家庭的孩子,因为缺乏足够教育资源,要把中文学好都很挑战,双语教育徒然增加弱势家庭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与挫折,反而拉大了阶级差距。

必须说,有些奢侈的信念如真能普遍推广落实,确实有助于社会的进步。教改、双语教育如果有足够的资源、良好的配套,对弱势家庭有更多的协助,那当然没什么不对。问题是,如果真有良好足够的配套,奢侈的信念将不再奢侈,上层阶级的人一定会发展出一些新的奢侈信念来彰显巩固其地位,如果这些信念只局限在上层阶级的社交圈内,倒不至于有什么负面影响,但如果这些信念被推上风口浪尖而影响到重大公共政策,为政者就要特别注意是否会加剧阶级差异而增加社会的不安。

(作者为阳明山未来学社理事长)

※ 提醒您:禁止酒驾 饮酒过量有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