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动员令》黄德胜妙手粧佛 活灵活现

黄德胜视打造神像为使命,更将西方美学融入神像雕刻之中。(曹婷婷摄)

这尊摆放在黄德胜工作室的水月观音,是他目前花最多时间雕琢之作,从开始到完成,陆续花了30年。(曹婷婷摄)

黄德胜习惯在创作到一半时,将神像搁着,思考哪里还能做得更好。(曹婷婷摄)

将西方美学融入东方神像雕刻的黄德胜,除了雕刻神像,也有多件现代雕塑作品,也吸引不少藏家欲收购。(曹婷婷摄)

此为黄德胜雕刻自己年轻时的作品。(曹婷婷摄)

黄德胜小档案

打造1尊神像要多少时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大陆进口神像约1周可生产1尊,但对黄德胜而言,1尊神像从无到有至少要2年,他除了坚持传统技法雕琢神像外,更讲求以东方技艺为底蕴,融合西方美学养分,尤其重视赋予神像灵性,让每尊神像都是艺术品!

2016年被台南市政府登录为传统艺术「粧佛工艺」保存者的黄德胜艺师,作品兼具传统工艺及现代美学特色,坚持粧佛神像和艺术融合一体,神像作品着重脸部神情、姿态、五官等细节,让粧佛不再局限传统工艺,也奠定他在粧佛业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先学素描 作品别具美感 1955年出生于台南安平的黄德胜,投入粧佛业已长达半世纪,他始终认为,功夫要不间断磨练,从年轻到现在,维持每天至少工作8小时投注于雕琢神像。

黄德胜1967年国小毕业后,没能考上初中,被双亲送到当时台南知名纸糊师傅陈金泳门下习艺,但陈金泳觉得纸糊技艺已逐渐式微,带着黄德胜转行开设「金芳阁」从事神像雕刻。

但隔行如隔山,时为学徒的黄德胜,常跑去神农街「西佛国」粧佛店门边观看如何制作神像,好几次被发现赶走,不过幸运的是,也有师傅不赶人,让他得以在门边观望看了2年,并将制作工序强记在脑中,回去再告知陈金泳,师徒2人花很长时间摸索出「眉角」,随着2人技艺日益纯熟,也逐渐在府城闯出名号。

学徒期间,他还特别去学了2年素描,也因为这层西方美学的素养底子,他雕刻神像的视野有别其他人,更奠定日后开创独树一格的制作神像风格。

正念无愧 不迎合明牌歪风

黄德胜早期跟着师傅拿起凿斧敲敲打打制作神像,练就扎实的神像雕刻技艺,直到1986年才开设「唐兴阁」自立门户。从学徒到独当一面,他始终秉持神像本该是「艺术品」的唯一信念,其中关键原因之一,就是1980年代风行的「大家乐」。

「刚开始雕刻神像时,正好『大家乐』风靡全台,当时神像销量很大,目的不是信仰需求,而是民众一窝蜂拜神求明牌。」他回想当时求神观念已然偏差,无形中也让制作神像的人偏差了。

黄德胜回忆,当时要制作的神像数量很多,每天都忙于消化订单,沦为「公式化」,但他发现很多人因为求不到明牌就丢弃神像,「这太荒唐!」他花时间花心力制作活灵活现的神像,有人却把神像当玩具,让他很感慨,这已完全失去打造神像的意义。

「制作神像的人的精神,很重要!」黄德胜自豪地说,他制作神像重质不重量,遇到创作理念不合的订单,宁愿舍弃也不接,但凡出自他手的神像,绝对都是问心无愧之作。

慢工细活 坚持黄土底漆

雕刻神像过程繁复,总共多达15道工序,黄德胜坚持99%使用传统工法,慢工出细活,「神像修光修胚要修到好,光是用砂纸将表面磨得很细致,不要留有刀痕减损美感,就得花上好几天!」自评「龟毛」的他说,若制作过程中觉得神像做得不好,宁可放弃归零重来;过程中最难的环节其实是一开始的粗胚,粗胚做得好,后续就能顺利完成。

此外,他至今也维持几乎无人使用的传统「黄土底」技法。黄土底是一种底漆,不是化学性塑胶底漆,是将天然黄土加上牛皮熬煮的水胶,两相混合熬煮而来,但熬煮过程胶太多或太少都不成、过黏与不黏也不行,需反复试验、费时费工,因此现代人多购买使用现成底漆,但化学底漆容易脱落,黄土漆则让木头的毛细孔也能吸收。

从学徒迄今,黄德胜坚持以牛樟刻神像,因牛樟有股清香味,也较不用担心虫蛀,但近几年好的牛樟愈来愈难寻,得花好几年,「没有材料,什么都不能做」。他说,虽然少部分神像也用过大陆进口樟,但质感就是有差。

水月观音 雕琢长达30年

「找我做神像要有心理准备,需要很长的时间。」黄德胜说,他通常会在制作一半时,将神像搁着,每天慢慢观赏,找出哪里还可以更好?哪边多了或少了?一定要等到自己觉得作品够好了,才会交给客人。

说着说着,黄德胜转头指着工作室的「水月观音」说,这尊神像前后花了长达30年,是他所有作品中做最久的。原来请托他打造的客户,在他雕刻过程中过世,而业主家人对神像没有特别兴趣,他觉得可惜,便利用闲暇一点一滴慢慢雕刻才完成。

「雕刻是一种减法。」黄德胜创作的神像不只具有供奉意义,更被许多业主视为收藏品。至于得意之作,他淡然说,「对创作者而言,每件作品都是呕心沥血之作。」

心无杂念 感受得到神灵

长时间制作神像,是否感受过神迹?他妙回,「正因为看不到神,所以一般人眼中的神,完全取决于打造神像者的精神及其如何形塑,要让神像成为『活的』」。他认为,神像最起码的要求是活灵活现,一尊金身有没有神,做的人很重要,当专注创作、心无杂念,往往有强烈第六感「幻化」。他笑着反问,「我看不到但感受得到,这算不算神迹?」

长时间投入雕刻,「白天工作、晚上复健」是他的日常,手部上半部疼痛无解,复健师要他「别再工作了」,他把药布贴在患处照旧上工,一照X光,医生惊声:「你的骨头怎么歪七扭八?」

黄德胜视雕刻神像为毕生使命,尽管做了大半辈子,订单迄今仍应接不暇,他说会一直做下去,做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