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动员令》84岁叶勇助 投入粧佛技艺逾一甲子
84岁的叶勇助从事粧佛技艺长达68年,至今仍退而不休,利用闲暇时间创作。(叶勇助提供/林欣仪台中传真)
叶勇助擅长脱胎佛像制作,两尊立姿呈现些微S型的脱胎菩萨像,是他多年来的得意作品。(林欣仪摄)
叶勇助小档案
台中南区的「乐山佛具店」虽邻近热闹的忠孝夜市,但与一般佛具店内、外堆置各式佛具用品不同,干净、简单的店面像一般民宅,宛如他的老主人叶勇助,投入粧佛工艺逾一甲子,即便身为台中唯一获登录的粧佛工艺保存者,但他仍光芒内敛,默默为传承手艺尽心力。
舍弃务农 改学手艺
高龄84岁的叶勇助家中原本务农,国小毕业后想到台北学手艺,但父亲希望他帮忙农务,几经争取才跟着姊夫到繁华台北城。叶勇助说,其实姊夫本意不是让他「学师」,而是帮忙在国乐乐器店顾店,并协助将送修的南胡、琵琶等乐器转送到姊夫的工作室修理。
由于乐器行隔壁就是佛具店,叶勇助也因缘际会认识福州派粧佛师傅陈禄官,看到民众拿旧佛像来修理,开始产生对佛像制作的兴趣。他说,旧神像的外壳有时会翘起来,必须拿木板将翘起部分戳起来,之后再用土补平,叶勇助从看别人捏土、修复、雕刻,渐渐地开始动手做,一头栽进粧佛领域。
「我师傅的生意很好,全省各地很多佛像都是他做的!」16岁开始真正学手艺,叶勇助提到师门仍有一股自豪感,他说,年轻时跟着师傅到佛堂装置佛像,师傅手艺好,许多人见到他都很欢迎,甚至端出各种「好料」宴请师徒俩,因此,他在当完2年兵后重回佛具店继续「学师」,直到26岁才到台中自立门户。
叶勇助学习的技法包括「木雕胎体粧佛」、「泥塑胎体粧佛」及「脱胎粧佛」,他说,学手艺不是简单事,刚开始要学用硬木板敲泥塑品,是基础功,但常常会敲到自己的手,敲打力道都要多练习才能找到诀窍。
脱胎造像 程序繁琐
学完塑形才能开始学画神像,起手式是学画眉毛,一开始拿鸡蛋练习,得练到两边眉毛能画对称,不能一高一低、一长一短,一练就要1、2个月以上。
「佛祖的眉毛要像月亮一样弯弯的,四大金刚这一类武神像的眉毛则要粗」,叶勇助说,佛像的脸部表情要严肃、要慈悲,还要画到能感受到欢喜心,差了一点感觉都不对;佛像手指比例也要正确,像观世音菩萨的手部宽度约等于额头宽度、长度则与脸的长度相当。
叶勇助最初落脚在东区慈明寺附近,从泥塑开始做起,他说,泥塑佛像与木雕佛像制作方法大不同,必须用小土块逐一堆叠,制作时必须槌土,加入棉花后再槌土、捏一捏后再槌,槌到泥巴与棉花均匀融合在一起,并堆叠到一定大小后才开始制作神像;木雕佛像则是由大而小,要先将一整块木头慢慢做出轮廓,之后再雕刻衣服纹路、神像脸部等细节。
传统粧佛技法分为泉州派、福州派,泉州派的神像面貌较不似真人,擅长用漆线堆叠,营造出神像衣服的绣线、皱褶,且通常将神像与座椅分开制作,完成后再组合;叶勇助承袭的福州派粧佛技艺,是以整块木材雕刻制作。此外,叶勇助还擅长「脱胎造像」,不仅于2015年获台中市文化资产处登录为传统艺术,他本人更于同年获台中市登录为粧佛工艺保存者。
叶勇助说,现在的佛像以木刻、玻璃纤维模型为主,制作快速,但脱胎造像则程序繁琐、耗费工夫。首先要泥塑出佛像造型并刻出粗胚,再以糯米糊与生漆混合后涂在纱布上,接着将裹着糯米糊及生漆的纱布一层层贴在泥塑造型外面,每贴上一层贴布就要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进入下一个步骤,前后大约要贴4至9层,风干后还得将里面的泥土敲出来。
叶勇助笑说,刚开始做脱胎佛像时,那个时代没有塑胶手套,加上生漆会「咬人」,每每让他痒到彻夜难眠,只能寻求医师协助,但擦完药再碰生漆,依旧出现过敏症状,后来他用硫磺粉泡米酒,擦在皮肤上竟然就不会痒了,但干了之后皮肤上就黏有一层硫磺粉。
制程温度 看天吃饭
脱胎制程中还有许多冤枉工,像是塑好的泥像,在贴完布后得敲掉,一尊一般人高的脱胎大约得做3、4个月至半年,加上生漆在太冷或太热的环境中不易干,最适合的温度约24至28度间,可说是看老天吃饭,因此造价高于玻璃纤维数倍。叶勇助说,有时1年都等不到1张订单,但坚持不愿放弃这个技术,只因为「赚不赚钱不重要,但这项技艺不能失传」。
制作脱胎佛像期间,叶勇助也遇到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他说,塑形时最怕买家来看,因脱胎与木雕、泥塑很大的差异点在于比例,愈要显小的地方、脱胎泥塑时要捏得愈小,像是鼻子要做小一点、眼睛的部位则在泥塑时要做得大一点,脱胎后的样子才好看。
粉线上色 融入创意
叶勇助回想,曾经有客人来店里,看到泥塑像时觉得很不可思议,担心佛像眼睛太大、鼻子太小,做出来的佛像长相会很奇怪,几经解释却都解释不通,只能硬着头皮、依照客人的要求做修改,等客人离开后再改回来。
年轻时开始学习手艺,靠着传承走向创意之路,叶勇助从未学过画画,却能将关公的衣服绘制得相当细致。他说,泉州派采用「漆线」技法,自己做的是「粉线」,就是加入石灰粉等东西搅拌后,一遍又一遍地在佛像上色,以自己收藏的文官工来说,透过粉线方式呈现出战甲的纹路、袖子上龙形意象,呈现出细腻工法与自身创意。
虽没有刻意学绘图,但叶勇助的创意源源不绝,更展现在各个细节处,他笑说,灵感很重要!做神像要有灵感,灵感来的时候就会顺利。当初在制作「五子戏佛」雕像时,雕刻到最后一个孩子时就没了灵感,正当他苦思不出要做成什么型态,突然看到孙子洗完澡、拿着大浴巾披着到处跑,当下灵感就来了,接着做出了披着布袋的小孩,当天做到半夜3、4点都不觉得累。
制作人像 栩栩如生
不只做佛像,叶勇助也尝试制作人像,他说,制作人像的难度比佛像高多了,曾经有佛寺要求协助制作人像,都是转给别人做,但有时得将人像作品搬来搬去,相当耗费工夫,后来决定自己尝试做,拿土来捏塑,果然大家都说「真的好像」,就此信心大增,但制作人像首重神韵,必须全神贯注,更加耗费心神。